春节刚过,各地的“民工荒”再次出现,和以往不同的是,历来作为农民工输出地区的中西部也加入了对农民工争夺的行列,这使得东部的用工缺口尤甚以前。
东西部争夺农民工,是近现代中国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目前关于此事的解释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不少东部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二是东西部的农民工工资差距在缩小。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调研显示,东部地区外出打工者的月收入为1455元,中部地区为1389元,西部地区为1382元。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仅高5%,而5年前东部地区工资比西部地区平均高15%。三是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民工的总体供应逐年递减。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农民工后备力量每年比高峰时供应量减少了600多万人,3年差不多少了2000万人。
应该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新一代的农民工无论在年龄、知识结构还是价值观等方面已经完全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这个群体的特点是文化层次提高了,相当一部分从小跟着父辈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生存,身上既有父辈留下的痕迹,更有彻底摆脱父辈艰难生活、融入主流城市生活的愿望。很显然,这是一个身份与思想割裂的主体,他们以农民的躯壳,怀揣着城市人的梦想。对他们而言,就业已经是一个多项选择题:在企业薪酬很低、工作环境很差的情况下,他们会主动有意识地做出其他选择。
就此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民工荒”事实上已成为倒逼中国发展模式转型的最有希望的自发性力量。在时下利益博弈日趋尖锐的情况下,政府的强制性政策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成效有限,还需这种自发的、结构性的变迁来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利益格局的重整。除此之外,西部通过这几年的追赶,通过复制东部的发展方式,使得东部在农民工争夺方面有了竞争者。这种竞争的倒逼,将使得东部要么放弃目前的发展模式,要么彻底被西部超越。
当然,中国的农民工“升级”还有很大空间。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排名里,中国的劳动技能仅排在第59位,与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原因是我们缺乏一个高端产业工人的供应结构。一个正常的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的结构,应该是一个纺锤形,也就是说高级技工占35%,中级的占50%,低级的占15%,但我们现在最大最底层的部分是非技术人才。即使在技术人才中,45%是中级的,低级的也占到40%左右,剩下的才是很少一部分的高级技工。这意味着中国的农民工在经过观念和身份的升级之后,将进入产业技能的升级,而这种升级本身将成为最终促进中国产业升级的力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抗拒这种变化。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