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蔡昉表示,目前,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他认为这会重新激起“读书无用论”。(11月22日《新京报》)
早在去年,人保部部长尹蔚民就曾说,由于大学大量扩招,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发生一些变化,会寻求一些工资比较低的岗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和农民工在工资水平上有趋近迹象。按一些人的想法,这无疑是“大学文凭”不断贬值到最低谷的现实写照。
我觉得,与其说是农民工的收入被当成一个社会中个人自我衡量的参考,莫不如说是人们在用自己的身份与农民工的身份进行比较。因为农民工的身份一向低微,而城市小白领、职员的身份要看起来高一点,所以自然经济收入也应该高一点。这种心理无疑是一种等级社会遗留的痼疾。一个岗位究竟有多大价值,终究要看市场上的供需关系。同样农民出身的赵本山为何能身家过亿?无非是因为观众需要娱乐,而他最能体现东北喜剧的风格而已。
所以在劳动力市场当中,如果大学生愿意放下身份矜持,和农民工做一样的事,收入会和农民工一样。当然,风餐露宿、筋骨劳累、缺少保障和职业发展前景的生存状态,也会和农民工一样。如果更全面一点来看,反常的并非是大学生起薪相对于农民工工资较低,而是大学生起薪和农民工工资相对于整个生活成本来讲,都很低。
在此情况下,有人提出“干吗上大学”很正常。大学教育卖出了好的价钱,给了人们好的预期,却没能给很多人好的结果。这一方面是由于在各种级别的大学中,各种专业的学生都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则是,教育投资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是体现在整个职业生涯的增值过程中。传说美国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墙上,有这么一句话:“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文凭可能并不决定每个人开始赚多少,但却能决定最终赚多少。许多有钱人要重新学习,许多高收入者都是名校博士,这些都不会无缘无故。
总之,要担心的不是大学生和农民工拿一样的钱,或者大家都不去上大学了;最紧要的还是赶快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以及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