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为镜鉴的“经济牛市”和“幸福熊市”

2011年01月10日 07:37   来源:武汉晚报   张培元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痛批“唯GDP论”说:“少数干部重物轻人,甚至为了短期经济增长不惜损害群众利益,出现了干部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牛市’中陶醉,群众却在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熊市’中埋怨的怪现象。”(1月9日《华西都市报》)

  经济处于牛市,GDP、财政收入等数字指标煞是好看;公众幸福感却像熊市,权钱腐败、拼爹游戏愈演愈烈,工资跑不过物价上涨速度的纠结日甚一日,贴着房奴、蜗居等标签的底层生活令人不得开心颜。这就是时下不少地方的现实图景。汪洋将其概括为“经济牛市”与“幸福熊市”并行,一语中的,深刻犀利。

  不断堆积的物质财富,并没有转化成等量的社会幸福感——这不只是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的“成长烦恼”,它似乎也是全球经济学中的一个特殊现象。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曾为此作过深入研究,提出有名的“幸福悖论”。即在不同国家之间,或同一国家的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和幸福的相关性并不明显。由“幸福悖论”的研究,诞生了幸福经济学,这一学说提醒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只有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卫生健康、精神压力、公民权益等非收入因素的增长,才能实现幸福的发展。

  我们的“经济牛市”与“幸福熊市”,既证明了理查德的幸福悖论,很多东西又在悖论之外。譬如官二代拼爹游戏盛行,无情地挤占剥夺底层人群的就业机会和上升空间;再如骇人听闻的野蛮拆迁、暴力强拆、带血拆迁事件屡见不鲜,使众多弱势者几乎丧失了生命尊严和安全感;更有少数地方权商勾结、权权联盟不断做大,黑恶势力猖獗难遏。

  幸福不是GDP数字,不是财政金库里的真金白银,不是挥金如土的形象工程,它是民众殷实的家庭收入,是餐桌上安全可口的饭菜,是人人都能通过自我努力改变命运。唯有把“经济牛市”和“幸福熊市”互相作为镜鉴,我们才能看清楚、弄明白如下问题: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到底是谁在发展中受益?

  少数人幸福感代表不了整个社会;离开了大多数人的幸福感体验,社会幸福将沦为空谈。但愿各级公仆都能洞察发展与幸福的关系,摆正经济发展与民生幸福的位置,以经济发展为百姓谋福祉,使“经济牛市”能够真正转化为惠及人人的“幸福牛市”。

(责任编辑:张秀华)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