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几年诘问、声讨从没停止,但GDP的魅影仍挥之不去。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速的冲动正在考验“十二五”发展“调结构、促转型”的主题。
一组有关“十二五”规划的数字耐人寻味:从已公开的部分省市区未来五年规划建议的信息看,只有3个省市区和中央一致,是弱化经济增长指标;10多个省市区继续锁定在快速增长目标上,追求10%以上的高增长;10个省市区要“大干快上”,追求12%以上的增长率,其中7个省市区提出了翻一番的目标。
有关方面毫不掩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落空的担忧。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近日表示,全国多数省份经济增长目标定得过高,没有充分考虑相关环保、能源、资源的承载能力等问题。他提醒地方要合理制定“十二五”发展指标。(1月7日《新华网》)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中央只字未提未来五年GDP的具体指标,与“十一五”建议中“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明确提法,形成鲜明对比。高层下决心调结构、促转型的攻坚信号已经很明确,但一些地方依过于看重经济增速,各地争抢项目的雷人口号不绝于耳。
从“大跃进”始,我们就有经济增长大比拼的嗜好,尽管吃尽了苦头,但“GDP大战”的机制始终存在,一有机会就粉墨登场,迷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加快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担心,新的“GDP升级大战”如同拉开新一轮“大跃进”的序幕,如果不及时遏制,“十二五”经济增长的层层放大效应只会比“十一五”有过而无不及,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可能落空。
GDP不能反映公共服务,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存量财富的增长,也不能全面反映社会进步、生活水平乃至资源环境的变化。一句话,GDP不能衡量很多东西。但现在的干部考核基本上还是主要看抓GDP的能力,因此,只要思维正常的干部,都会不遗余力地抓GDP。张平主任的告诫能在多大程度上让一些地方政府“退烧”,还有待观察。
近些年以来,虽然公众和媒体从未停止对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方式的诤谏,高层和地方也一再表示要改革现有的政绩考核方式,但实际操作层面GDP考核依旧岿然不动,鲜见有一个地方宣布彻底“告别”GDP增长指标。这说明,GDP“发烧”已是顽症,尽管这些年开出了不少“药方”,却难见疗效,包括公众寄予厚望的绿色GDP核算试点,结果水土不服——遭到地方政府的联合抵制。
既然正规药方对“GDP发烧”久医不效,何不尝试一下偏方?偏方、土方虽大多是未经过严格临床试验和药理实验的非正规药方,其毒副作用并不为人所了解,但它毕竟也是民众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在医疾除病方面屡有显着功效。于是,我想到了编制“民生痛苦指数”。
关注和降低民生痛苦指数,是提升民生幸福指数的最直接的方式。如果国际通行的痛苦指数计算方式不太全面(失业率加通货膨胀率),我建议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不妨调查、颁布单项的“民生痛苦指数”,如购房痛苦指数、出行痛苦指数、税负痛苦指数、打官司痛苦指数、个体户从业痛苦指数、环境痛苦指数、看病求医痛苦指数、治安痛苦指数、谋生痛苦指数、职场痛苦指数、职业病痛苦指数、上学痛苦指数等。
好看的GDP终归要化为真实的幸福感才有意义。有价值的GDP,应当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实惠,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定期发布民生痛苦指数,如果这个指数过高,想必地方政府屁股也会坐不住的,因为负面指数往往具有更强、更有效的监督作用。或许在民意倒逼下,地方政府不得不考虑少要一些不顾安全的GDP、浪费资源的GDP、牺牲健康的GDP、分配显失公平的GDP。
综上所述,真要给GDP“退烧”,倒不妨让“民生指数”当头给GDP崇拜泼一瓢冷水。未必能根治,能去热清火也善莫大焉。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