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利减税”是形成良性价格机制的前提

2010年11月23日 07:50   来源:红网   王小杨

  以前一个馒头一元,现在突然间就到了一元五角,蔬菜更是从两元左右一斤涨到七八元,这一物价普遍上涨下的“全面通胀时代”,已被中国普通的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被高物价“欺压”而工资不涨的人们,几乎是到了要“戒饭”的地步。如何调控与稳定物价,确实令人头痛。

  目前中国国内物价上涨,不同于先前的韩国“泡菜危机”。韩国泡菜一时奇缺,价格上涨数十倍,基本上是气候等方面的自然因素引起,韩国政府随后可以通过进口相关紧缺的物品,以及降低燃气费,减轻国民负担,顺利渡过了难关。相对来说,此次中国、印度等世界新兴经济体的物价上扬,尤其是中国,因素显得较为复杂。从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速了国际热钱的流入,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包括提高利率、准备金率等货币措施,再到国务院狠下力行政干预,都是这一复杂局面的反映。按常理,调高准备金率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是很大的,开展公开的市场业务应当是当下的首选。事实上,近来央行在9天内两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加息只会进一步刺激热钱的疯狂。

  抛开金融激烈对抗的国际因素,造成中国国内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原因或引燃元素,应当是政府部门房地产市场紧缩银根的调控政策。政府希望通过提升贷款利率,限制住房公积金,以及提高购房的首付比例等房价调控措施,以促使房地产开发商们回笼资金,减少市场流通中的总货币量,降低金融风险,这一调控的大方向是值得肯定。然而,当中国房地产市场所吸纳的大量流动性资金,以及民间泛滥的炒房炒股资金,又将被引致何处?所以说,解决好这一流动性资产的合理流向实体经济,已成为物价调控的一个关键。

  当然,让利或减税费的同时,加大力度打击囤积炒作的行为,解放后新成立的中国政府整顿上海金融与稳定物价的经验值得进一步发扬。否则,就算是稳健而运行良好的金融市场,在众人齐喊刮风就必然会下雨,“跟风盲从”最后却成为摧毁一切的力量。当年索罗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大规模运用“杠杆效应”,发动量子基金引导下的“索罗斯大军”,泰国政府动用了所有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及150亿美元的国际贷款试图力挽狂澜,但这些巨大的国际游资面前不值一提,所以泰国政府动用了所有的外汇以及借款也无济于事。

  那么在这一关键时刻,政府应当有所作为,“有形之手”该出手就出手,不能犹豫,加强行政干预才是出路所在。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我想,高通胀下政府调控物价最根本的落脚点之一,必须是合理降低国民的生活成本,直接控制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资的价格,只有这样才进一步稳定市场,提升国民生活信心。这16项措施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低保户可领补贴或临时价格补贴、降低摊位费、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等这些真正落实,才能结合进口相关国民基础性生产的设备或物资,形成稳定价格的良性机制。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