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地铁“不免费”的喜与忧

2010年11月08日 07:13   来源:红网   谭相彬

  11月1日是广州实行亚运公共交通免费“大礼包”首日,当天广州地铁便被“挤爆”,市民用“震撼”来形容汹涌客流。一份原本亚运会期间给市民的“礼物”终因客流激增“吃不消”昙花一现般夭折掉了。6日晚广州决定取消亚运全民免费乘坐公共交通,改为发放交通补贴(11月7日《新京报》)。

  央视白岩松评论“免费搭公交是善意且冒险的尝试”。从免费到发放交通补贴短短7天反映了广州市政府公共政策出发点的转变,也就是搭“免费地铁”的道路行不通,也不切合广州市当前公共交通的实际状况。

  朝令夕改的公共政策涉及到城市整体管理的大问题,免费的公共政策让市民尝到了“不花钱”乘地铁的甜头,特别是对于广州的外来务工人员。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免费公交地铁五天,地铁客流量上涨100%,日均客流为773万人次。“免费饥渴症”让地铁人潮暴增,使广州公交地铁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为什么呢?最主要是民生投入上长期不足引起的集中式反弹和民生福利的短缺,让一些原本没有出行欲望者抱蹭的心理也去“尝尝鲜”。

  可喜的是,广州政府能及时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对公共政策的缺陷进行弥补和完善,而不是“闭门造车”,刚愎自用。有网友评论:“还好在亚运会之前发现问题,否则就让亚运会面子难堪。”短短的7天时间内,政府灵活性调整了政策相关内容,使政策更注重从客观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市民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体现了政府执政能力的一大进步。

  但也应当看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免费政策频频“回炉”,深层次暴露出了政府“屁股决定脑袋”的惯性思维和感性主观。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涉及到民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应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从而使做出的决策具有科学性、前瞻性,能为人民的切身利益服务。如果没有集群众之所需、之所想就像建在松软沙滩上的摩天大楼,将会使政府的公信力在公众面前大打折扣。其次,政府在制定各项公共政策时要本着科学严谨、负责为民的工作理念和态度,不要恃权自傲拿着“民意”当幌子,而要善待民意,为民服务。另外,一种善意的决策必须有一套细致明确的配套措施和体系。虽然广州市政府在免费开放前,已增开公交线路和地铁线路等工作准备,但已滞后于免费后“爆炸式”的人口流动的要求。

  总之越是涉及公众利益的问题,越要听信于民、问计于民,获得公众的信任感。遵民意、顺民情,让“民众”与“公益”实现真正统一,才可得民心。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