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市场化手段推进节能减排

2010年08月19日 08: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陈伟

  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地区包括广东、湖北、辽宁、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杭州、厦门、深圳、贵阳、南昌、保定8市。这些省市将加快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成中国低碳发展的先行区和实验区。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当前的中心任务,但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承载能力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低碳发展成为了未来中国城市的必选之路。

  创建低碳城市可以看作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探索低碳发展经验的一个缩影。在过去的几年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和措施,包括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土地、信贷等的门槛,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等等。

  “市场为主、行政为辅”是推进节能减排的最佳思路。不过,从关停小火电机组到组织开展全国电力大检查,从落实节能减排问责制到首批低碳试点省市的出炉,不难发现,政府主导的行政手段在节能减排中扮演了一个异常重要的角色,而市场化手段反而受到了冷落。

  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约束碳排放短时间内固然有效,但绝非长久之计。以“十一五”前四年为例,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了14.38%,离我国政府提出的降低20%左右的约束性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央行金融研究所的一项研究亦表明,仅仅依靠行政手段降低碳排放量,需要财政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而由于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低,并且不能调动企业和居民减排的主动性,最终导致减排量不足。

  可见,推进节能减排更应该借助市场力量,多采用财政、税收等市场化手段,辅以少量的行政手段,从而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即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从政府强制转变为企业自愿,从政府投入转变为全民参与。

  就市场化手段而言,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将碳排放限额分配给一部分企业,主要是排放量较大、容易计量排放的企业,建立碳交易市场,由企业根据碳配额的价格,在自主减排和购买碳配额之间进行选择。

  业内认为,通过明晰产权,建立国家耗能权、水权、排污权等节能减排核心产权机制,可以使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各自的节能减排目标,从而形成自发自愿的节能减排氛围。因此,中国也应该积极开展碳交易的试点。

  有消息称,中国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开展碳交易项目,以实现2020年我国单位G D 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届时,如何设计一个适用于中国国情的碳排放市场交易体系将是更为关键的问题。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