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置率讨论凸显民众的信息弱势

2010年08月18日 07:15   来源:长江日报   李琼
    一场关于空置房的大讨论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伴随政府、房地产商、百姓、媒体各方观点和表态的加入,激烈程度有增无减。

    3个月前,一则“6540万套住宅电表读数连续6个月为零”的新闻成为引起波澜的第一颗石子,虽然新闻被多方证实为不实,但由于这一概念本身的不确定状态,则更使得多方为空置率而针锋相对。一方面,在北京、上海等地以“晒黑灯”、“数空调”、“贴纸条”、“查水电表”为主要手段的民间调查和民间统计热情高涨,而房地产商则以“装灯”行动应对民间智慧。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以“空置率概念是行业新问题,调查统计制度还未能作出,统计口径不准确”为由称目前算不出空置率,住建部官员指出住房空置率跟高房价没有直接关系,引发公众和部分学者对政府调查的诚意和权威数据缺乏的质疑。

    严格来讲,对于参与争论和行动的各方来说,空置率都是一个没有十足把握的概念。不仅空置率的概念未能取得各方共识,到底如何看待也未有清晰认定。但我们必须承认,无论空置率是不是一个可以调查和参考的数据,这场大讨论都是有意义的。因为讨论围绕空置率展开,但内容显示的却是空置率之外的话题。

    从公众的角度而言,急于追究的并不是房子是不是空着没人住,到底有多少房子空着没人住,而是这种状态究竟意味着什么,究竟应不应该引起房地产政策的关注和调整。在官方否认其可能性和有效性的同时,民间依然以一种顽强的姿态要证明其存在和严重度,很大程度上不是非要就空置率争出个是非对错,而是因为市场和公众判断楼市是否健康的依据是什么,调控政策的参考值又是什么,依然一片模糊。

    这是公众渴望摸清房地产市场真实情况却又无法找到出口的信息饥渴状态。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最热闹的话题,但也是几乎是信息最无序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隔三差五就有惊人数字和惊人言论出现,态度和情绪存在天壤之别,但不仅没有出现真理越辩越明的效果,反而显得纷繁混乱,令公众无所适从。

    这种信息的无序,造成了公众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和政策的普遍质疑和反感心态。在当下的房地产市场,广大购房者是既不掌握房地产市场的要素供给,也无从决定政策调控的松紧的一方,必然既因为自身市场博弈能力的弱势寄望政府既出重拳打击,又对政府判断和调控楼市是否真正对症下药,对“土地财政”之下地方政府的执行状况将信将疑。权威信息供给不足,则是这种疑虑长期得不到消释的重要原因所在。

    权威且具有说服力的信息的缺失首先导致的就是民众的信息弱势。之所以在官方统计部门否认空置率统计的可能性之后,公众还要不断以自身并不成熟的方式挑战官方说法,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通过掌握信息上的主动权,确立新的房地产市场研判的规律和逻辑,改变信息失序中的弱势地位导致的无所适从状态。

    权威公共信息的缺乏,必然会带来其他渠道信息的填补。在这一点上,空置率引发的争论和行动,跟当下很多公共事件其实是一样的。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