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十几亿申遗究竟值不值

2010年08月12日 06:58   来源:武汉晚报   陈一舟
    随着“中国丹霞”地貌成为中国的第40项世界自然遗产,一时间中国又掀起了“遗产热”。目前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内的35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各地跃跃欲试提出申遗的已经排队到下个世纪。“中国丹霞”申遗牵头的湖南良山所处的新宁县,为这一次申遗花了4亿多元,而其2008年的财政收入才刚刚突破2亿元。“中国丹霞”六地共为申遗花费十几亿元,专家组组长认为这钱花得值。(《广州日报》8月11日)

    十几亿申遗到底值不值?恐怕还要看什么人来说。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肯定是“合算”的。山西平遥在2000年申遗成功后,游客人次、门票收入、旅游综合收入都翻了6倍以上。洛阳石窟入遗前每年门票收入1000万,入遗后第二年即达到2700万;云南丽江1997年申遗成功,三年后旅游综合收入就达到13.44亿元……所谓“申遗搭台,经济唱戏”而已。申遗可以辐射出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来,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政绩利益一把抓,岂能不趋之若鹜?这就是很多地方不惜血本甚至举债申遗的关键所在。

    而对于风景区管理者来说,申遗更是一棵摇钱树了。只要成为世界遗产,马上就成了旅游胜地,游客数目暴涨,得利最明显的还是景区方。只要申遗成功,之前所付出的大量的财力物力和精力,都是可以收回的。这种利益逻辑,很直白也很实用。

    不过,申请、维护一个世界遗产的成本极其高昂,也是一项风险投资。除了能从世界自然遗产基金会等机构获得一些补助,其他资金需自筹。因此,很多地方一旦申遗成功,便会迫不及待地捞回成本,进行过度的商业开发,有些甚至严重破坏了“遗产原貌”。个别世界遗产因为过度开发被世界遗产组织提出警告,就是例证。同时,还要大幅度地提高门票价格,将成本转嫁给全体游客。申遗成功就涨价,这俨然成了一种惯例。从这个角度来看,耗费如此之大进行申遗,无论是对于游客还是对于遗产本身来说,非但无利反而“遗祸无穷”。

    利益驱动下的申遗,在长期保护与短期经济之间明显“偏”向了后者,同时将一个全民所有的公共遗产和自然福利,商业操作成一个高价的消费品,异化为一个功利的道具……如此种种,申遗花十几亿真的值吗?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