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专家蔡昉在“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下用于计算城乡收入差距的统计数据并不完整,因此谈论“中国收入分配状况正在继续恶化”证据尚不够充分。
支撑蔡昉所长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一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在全世界是最快的;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同期GDP增长。
如果在没有任何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这样的观点,或许能够站得住脚。不仅能够站得住脚,我们甚至应当为这样的现象出现感到高兴。毕竟,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我们执政的目标和方向。
问题在于,蔡所长的结论,不仅把收入分配简单理解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而且忽视了许多直接影响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因素。
必须注意,在判断收入分配状况有没有变化时,除了需要考虑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变化外,还必须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首先,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的增长是否同步?这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如果居民收入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则意味着个人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获得的利益要大于国家。反之,则国家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得到的要大于个人。很显然,从这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财政收入的增长是远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的,也就是说,收入分配在国家与居民之间是不平衡的。
第二,企业留成与职工收入增长是否同步?保证收入分配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留成与与职工收入增长同步,或者保持动态平衡。而事实上,从这些年,特别是各地加快“国退民进”以后的这段时间,企业留成增长速度是远快于职工收入增长速度的,不然,也不会一下子冒出那么多的“富翁”来。
第三,社会财富分布格局有没有恶化?支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财富分布格局必须呈“橄榄型”。但是,从这些年我国社会财富分布格局的实际情况来看,正在向“倒金字塔”演变,社会财富明显地向富人阶层集聚,20%的富人已经占有了社会财富的80%,这样的财富分布格局,难道还不能证明收入分配已经恶化了吗?
第四,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虽然不赞成劳动者之间“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但是,也决不是说可以不讲社会公平。毫无疑问,目前劳动者之间在收入分配上是明显的不公的。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企业等工作的人,在收入上要明显比一般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商贸业工作的多,且劳动强度远不如这些行业。如果这一切是因为个人能力所致,到也可以理解和接受,实际情况是,各种不规范因素导致了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那么,又有什么理由证明收入分配状况没有继续恶化呢?
收入分配受到这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又有什么理由用单纯的增长速度来证明收入分配没有出现恶化呢?
我们承认,扩大就业是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重要途径,前提是,必须有收入保证的就业。如果像现在这样,许多人虽然有岗位,但没有足够的收入保证,这样的就业,并不能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甚至会使收入分配格局更加不合理。
我们并不想夸大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也不想用“恶化”这个词来形容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但是,对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必须高度重视。如果不能充分认识这方面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和改善,真的到了完全恶化的地步,就不是简单的改革就能解决问题的。
所以,我们希望所有有识之士都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分析我国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既不要夸大事实,也不要掩盖矛盾,既不要过于复杂化,也不要过于简单化,既不要过于悲观,也不要盲目乐观,而是从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目标出发,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意见与建议。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