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对话,就一定会有成果

2010年05月25日 07:1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丁 刚

  如果把正在北京举行的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比喻为窗口,那么美国对华出口管制问题就像是切片。窗口可以让我们观察到中美关系的面貌,而切片能让我们认识到矛盾与摩擦的症结所在。

  从窗口看,中美“豪华阵容”北京聚会,表明今天的中美关系虽有波折,却不容后退。后退损害双方利益,也损害世界的利益。

  从切片看,中美关系要前行,就必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与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23日会见时,就挑明了美国出口管制这一具体问题。但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

  要求美方放宽对华出口管制,不是个新问题,中方这些年来没少提,但美方屡屡反应迟钝。关键就在于,这个问题涉及华盛顿对中国的定位,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味。

  在华盛顿的政治光谱仪上,中国的颜色可说是最不确定、最模糊的。中国既是美国的朋友,又是美国的对手;在某些领域、某些时候,或者对某些人来说,中国甚至是潜在的敌人;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中国又是很好的合作伙伴。中国处于一个非敌非友的地位。

  这一点更是在美国出口管制的清单中可以清晰看出。用以衡量美国与某国关系最直接的标尺,就是美国的出口管制法规。除去军事产品的禁运之外,在化工产品、火箭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等项出口管制中,中国的位置都仅比美国的敌对国高一点点,地位也不那么清晰。

  出口管制法规是冷战的产物。上世纪80年代,美国出于政治需要,对华高科技管制有所放松,但90年代初以来,又重新收紧。近年来,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加深和经贸界人士的推动,管制有所松动。比如,像个案审批,授予中国企业“合格终端用户”的资格等。但只要华盛顿松一松,立即就会招来强烈的反对声音。

  美国实行对华出口管制,使美国企业丧失了许多贸易机会,也很不利于中美贸易的平衡发展。但由于中国的定位所决定,华盛顿不大可能给予中国更好的待遇。在经济利益与政治(战略)利益二者之间,后者决定前者。放松对华出口管制的难点还在于,只要有一部分利益集团将中国视为现实或潜在的敌人,并从中获益,标尺就不大容易调整。

  把这个切片放大了看,显然,采取这样的对华模糊定位的政策,对美国是有利的。不过,在中国比较弱的时候,实施这样的政策难度不大,有利于华盛顿掌控整个局面,并摆平美国国内的不同利益集团,中国也只能被动接受。

  现在的问题是,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华盛顿很难再用模糊政策来应对中美关系,美国在很多方面更需要中国的支持。局面开始发生变化。现实的问题逼着华盛顿必须做出选择:你究竟是把中国当敌人还是当朋友。模糊的余地已越来越小。

  此次访华前,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等高官曾多次主动表示,美国将改革出口管制体系。这表明,奥巴马有意通过改革,使对华出口的技术和产品的流程更简化,以促进一部分技术和产品的出口。

  当然,在中国的定位发生根本变化前,这样的改革步伐肯定也不会太大。一轮甚至几轮对话,都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中美关系这些年来的进程告诉我们,不要期待一次性的两三米的跳跃式进步,但我们必须为1厘米,甚至1毫米的进步坐下来谈判。只要我们谈下去,就一定会有成果。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