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截至今年2月,全国各级财政已为医改一年支出3902亿元,覆盖城乡居民累计12亿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系初步完成。与此同时,随着新医改的继续,有好消息,也有“看病难、看病贵仍存在”的坏消息。(5月23日《楚天金报》)
短短一年时间内投入3900亿的财政资金,投入步幅的巨大,可谓空前,但收效如何?今年1月5日在全国卫生工作会上,卫生部长陈竺直言,当前医改工作不平衡、不协调,有四成居民不满当前医疗服务。
从中央到地方,由广大纳税人含辛茹苦做大的这块大蛋糕,投入到医改前沿阵地的却并不多,让老百姓不满。出厂价15.5元的辅助治疗药芦笋片,到患者手中价格竟飙升到213元。试想,如果医药监管领域存在这些窟窿,那么再多的财政投入也无法填补漏洞。只顾投入不顾投入的公平与效率,除了继续滋长一些机构和一些人的获利野心之外,对终端普通患者裨益不大,甚至会出现“负收益”。
只有“钱”的单兵突进,没有“管钱”和问责的刚性制度跟进,要收获新医改佳绩很难。其实,公立医院的权属之争、补偿机制的到位、公共财力不济,由来已久。这边在“被差钱”之争,那么百姓的感受仍心急如焚。
现在看来,这么多百姓对当前医疗服务感到不满的现实,尚未对医疗卫生部门形成一种鞭挞和警策。一些机构仍只图在这场改革中占据有利地形,以“被差钱”和“被差权”作为理由,大有隔岸观火的意味。所以,要改变当前医卫资源配制不公与财政投入失衡与失控的局面,需要我们的制度来一次伤筋动骨的改革,全面整合各利益阶层的建议,反思成因,制衡和监督后医改实施细则拟制者的“权力自肥”冲动,重新实现医卫资源的公平、良性、合理配制。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