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医改市场化之辩

2010年05月19日 09:17   来源:南方日报   朱迅垚
    最近,央视公布湖南某医院的药品出厂价15.5元,医院竟卖213元。其实这类消息时常能见到,并不新鲜,但这一新闻最吸引我的并不是1300%的离谱利润率,而是一则不起眼的后续报道。这一报道说,被查出销售这一药品的医院负责人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得知该药出厂价与售价差距悬殊,为保护患者利益,从第二天起,医院即停用了该药。

    处于央视镜头前的医院负责人像一个犯错误的学生面对老师一样,仿佛在说:“这次做错了,下次再也不犯了”。但这一反应却反映了我国一直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所谓的医改市场化真的实现了吗?如果真的实现了市场化,为什么这位负责人竟然作出这样与市场原则相违背的反应?我们同样要反问的是,难道每一种价格离谱的药品要降价都要依靠媒体报道这样的非市场手段吗?媒体报道之前,从制药厂到医药公司到政府指导价的制定者到院方再到每个医生都在分享民众付出的这1300%的巨大利润空间,毫无罪恶感,媒体一报道,就表示要将这一药品停用,完全不顾民众感受。

    这是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而理论上呢,很多评论仍然将出现这一问题归结于中间环节的各种推手,极端的甚至将此归结于市场化本身,认为这恰恰是医改市场化带来的恶果。但在几年之前,无论是经济学界还是医药界已经对这一问题达成了理论共识。现在现实不见进步,理论上的共识似乎人们又忘记了:中国的医改问题并不在于市场化,恰恰在于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上面这位负责人的反应就是一个例子。从表面上来看,的确是中间各个利益体上下其手、操纵药价,这种分析固然不错,但这种分析视角只看到了药品这一商品的供给方,却没有注意需求方。为什么药品如此虚高仍然有人买?为什么存在看病贵与看病难的矛盾?说到底,因为供需不平衡。药价真正虚高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药品的供应上不去,这是因为药商的发牌制度过严,而发牌制度过严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高估了权威对药物的评审,另一方面就是垄断药物集团在作祟。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清楚中国药价虚高的市场根源,就能为市场化找到方向。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