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攻势下,近期房地产市场似有“退烧”迹象。比如去年房价蹿得很快的北京,目前商品房成交量出现大幅下跌,坚挺的价格也有所松动。不过,对于大量民间资金来说,炒房子不成,总得找条其他出路吧?否则,面对日益强烈的通胀预期,谁肯坐视自己手中的钱贬值?
在2009年房价上涨过程中,究竟有多少民间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国家发改委提供的一个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去年前9个月房地产投资增长了17 .7%,而民间资金最为活跃的就是房地产投资。以至少拥有6000亿元民间资金的温州市为例,当地人民银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6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自己10%到30%的资金用于购买非厂房的不动产,原因是“实业不太好做”。
眼下房子也不好炒了,数量庞大的民间资金究竟该向何处去,成为一个不能再拖的紧迫问题。最近有媒体透露,国家发改委目前正在酝酿推出新一轮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这对一直苦苦寻求出路的民间投资来说,自然是一个“利好”。可惜,这条报道却跟着说,早在去年9月,发改委相关官员就曾表示,《关于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已上报国务院,有望尽快出台,但《意见》至今仍未公之于众。
对于新一轮政策迟迟不能出台的原因,普通民众可能不得而知。不过,要破解民间投资在不少行业的准入难题,必然涉及到各方面的既得利益,阻碍重重可想而知。此外有反映说,尽管一些行业表面上对民资开放了,各种看不见的“玻璃门”或“弹簧门”却依然在阻挠民间投资的进入。
因此,及时制定和推出鼓励民间投资的新政策固然重要,但能否排除各种非市场因素对民间投资的干扰,同样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新政策倘若不能在制度上作出更多的突破与创新,并在具体操作环节上给予明确规定,最终还是很难达到全面启动民间投资的目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不少人就呼吁有效利用民间投资,以抵消外需急剧下降给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缓解就业市场大幅萎缩压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民间投资并未受到应有重视,大量闲置资金不得不涌向房地产市场,把房子变成保值增值工具。
如今金融危机的影响似乎不那么明显了,可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的抬头,加上物价上涨带来的通胀预期压力,又在对经济持续增长构成新的威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得不设法向适度方向收缩,政策“退出”的空白主要靠谁来填补?民间投资应该是惟一和最佳选择。
尤其是,2009年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高增长,就业和扩大内需仍是必须面对的两大难题。实践证明,民间投资是有效增加就业和推动市场消费的主要力量。所以,尽快给炒房的民间资金找到合适出路,不仅有助于为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使其重回理性轨道,就改善经济增长方式而言,提高民间投资在整体投资中的比重,也是实现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换句话说,只有政府投资降下来,民间投资跟上去,我国经济发展才算是进入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