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小权库” 后有“小钱库”

2010年01月04日 07:09   来源:西安晚报   练洪洋
    在2009年年底的专项治理中,广东教育系统发现“金库”的比例较高,大中小学均以各种名义收费自用。教育工作者认为政府投入不足是祸源之一。(1月3日《楚天金报》)

    教育系统“小金库”问题果真是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所致?客观地说,与政府投入不足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实现财政收支两条线之后,有些地方财政从学校收缴的多,而回拨的少,甚至连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不够,致使许多学校捉襟见肘,自觉一点的,只能省着点用,而不自觉的便想尽千方百计,建立自己的“小金库”,设立账外账。

    话又说回来,即使政府投入充足,教育系统的“小金库”现象就不复存在了吗?回答恐怕是否定的。为什么许多单位都喜欢“小金库”?无非就是,将单位资金从账内转到账外,实现了资金性质由“大公”化“小公”,甚至化公为私的过程。谁有权这么做?回答是权力的拥有者,即使政府给学校拨付足够的经费,他们就心甘情愿放弃这种以权谋私吗?不可能。

    事实上,教育系统的“小金库”问题正是由这种“小权库”引发的。一方面,教育系统与其他事业单位不一样,它有一种“软权力”——家长投鼠忌器,对教育系统的乱作为不敢大胆监督,只能腹诽、怨愤;另一方面,政府对教育系统的经费管得太死,而对权力放得太松,给他们预存了“小权库”。像“择校费”就是一个例子,这么多年一直既没有名分,也不敢明令禁止,任凭它乱象丛生,成为教育系统“小金库”主要来源。

    因此,要清理教育系统的“小金库”现象,要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既要给学校足够的教育经费,切实解决好其实际困难,减少其设立“小金库”的动因,也要给教育系统戴上“紧箍”,削权限权,使得他们想伸手都伸不了。

    (作者系媒体从业者)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