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纪委昨天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全省今年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全省经自查和“回头看”发现问题的单位共190个,涉及“小金库”229个,金额1.01亿元;经重点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问题的单位60个,涉及“小金库”71个,金额2914.88万元;其中,经核查举报线索发现“小金库”16个,涉及金额549.24万元。
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决策。为此,中央成立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从我省的战绩看,“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无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实际上,早在2001年起,我省即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清理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统一公务员津贴补贴、清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培训中心和经营性资产、将非税收入全面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等专项工作,这些做法殊途同归,旨在从源头上遏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私设“小金库”问题。但是,如今8年时间过去了,“小金库”问题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依然存在,不仅屡禁不止,而且在有的地方反而越禁越多,越禁越大。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从通报的案件看,预算外资金难以监管,公款消费成为普遍现象,财政负担的经费预算不足等等,都是“小金库”存在的诱因。
“小金库”非治理不可。千万别小看了它头上冠的这个“小”字,却正是很多腐败现象得以蔓延的“财政支柱”。它的显著特征是化大公为小公、化小公为私分,三“化”两“化”之后,公款就沦为了单位部门自家的“私房钱”。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不折不扣的腐败自不待言,它往往还容易滋生更大的腐败。因此,治理“小金库”需要运用“大智慧”,使那些跃跃欲试的人不敢、不能乃至不想设“小金库”。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曾经提出集体腐败的概念,并表示可考虑首先把私立“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与此同时,全面清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建立行政事业资产从配置、使用、变更到处置全过程的管理监控体制等等,都是当务之急。而推进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显然更离不开制度与打击并举。这次对“小金库”的专项治理,坚持的就是自查从宽、被查从严原则,在事实清楚、定性准确的前提下,该处罚的处罚、该处分的处分、该移送的移送。
用“大智慧”治理“小金库”,考验的终究是我们的智慧,能不能奈“小金库”何。毫无疑问,真正治理了“小金库”,就等于制度反腐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就等于这一步具有了非同寻常的实质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