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房之“惑”

2009年12月23日 09:08   来源:解放日报   栾吟之
    为了儿子的婚房,一位在上海打工的钟点工阿姨最近一直郁郁寡欢。前不久,阿姨兴冲冲地陪儿子回老家相亲,儿子和对方姑娘看着挺顺眼,但一进入正题,姑娘就问男方有没有房子,农村自建房不算,得是市区里的商品房。听说还没有准备房子,姑娘马上就表示,那就等有了房子再谈吧。这次相亲当然没有成功,靠打工维持生计的阿姨一家开始张罗借钱为儿子买婚房。

    年轻人谈婚论嫁,需要一间住房,这本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以前人们生活很简单,租间婚房,买几件日常用具,办几桌酒席,小两口就可以高高兴兴开始经营生活。然而这几年生活水平的改善带来社会风气的演变,婚房成为恋爱结婚的必要前提条件,甚至出现“不怕某一方买不起房子,就怕两个都买不起房子的人走到一起”这种说法。婚房问题已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道难题。

    可以说,婚房这道门槛,拦住了许多本想结婚、本该结婚的年轻人。看看上海近两年来的结婚登记报告数据,本市民政部门对全市19个区县、20个婚姻登记中心全年登记结婚的市民年龄进行统计,2007年男性初婚平均年龄28.64岁、女性26.43岁,2008年男性初婚平均年龄32岁、女性29.6岁,今年数据尚未出炉,但业内人士介绍说,今年的数字很可能会继续推后,也就是说,初婚年龄可能越来越大。笔者听过许多单身人士的诉说,结婚晚,主要就是没有房子。不少姑娘强调,希望男方有套婚房、还有份好工作,可以表明他“能力强”、能“负担”得起家庭。而男士们则诉说,买房子本身就压力很大,而想到女方冲着房子跟自己谈婚论嫁,心里难免有些“疙瘩”和不快,一不小心就拖成“大龄青年”。

    还有许多小夫妻,家庭矛盾往往也因婚房而起,最终导致婚姻破裂。普陀区民政局有个“离婚劝和”工作室,每周都有专家坐堂,专为那些准备离婚的夫妻把脉问诊、调解纠纷,以期挽救一段岌岌可危的婚姻。工作室接待对象多半是30岁上下的年轻夫妇,他们当中近30%都是因为房子问题产生矛盾,诸如不愿忍受没有婚房、租房居住的婚姻生活,一方埋怨另一方买房时“贡献”太少、婚后经济困窘等等。而本市几家法院也陆续做过调研,“80后”离婚案件中,七成以上是为了婚房分割问题而对簿公堂的,有对准备离婚的小夫妻曾在法庭上潸然泪下:“我们以前因为没有房子而吵架,后来为了谁出多少钱买房子吵架,现在又因为房产分割打官司,也许我们没有婚房会过得更好。”

    有些“80后”网友曾发帖抱怨,说遭遇到高房价的他们,因为婚房,不敢创业,被迫啃老,不敢结婚生子养育下一代……诚然,房价非理性飙升确实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真的能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到这一点上?显然不能。一个拥有幸福感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生活方式高尚、价值取向合理的社会。年轻人应当拥有许多幸福的元素,比如事业发展之乐、家庭天伦之乐、夫妻恩爱之乐、相夫教子之乐等等。如果只是因为缺少婚房,就根本忽视甚至抹杀其他所有幸福快乐,那么,把婚房作为一个家庭幸福的全部载体,就已经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再从社会经济学角度来说,房价之所以越炒越高,也跟人们“婚必谈房”的失衡观念有关系,正是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房价的持续攀高,开发商乐得待价而沽,哪里还会考虑社会大众的需求与利益。倘若待婚男女都能理性抉择,在经济能力不够的情况下租房结婚,这不正是对房价的最好“打压”吗?

    婚姻如果没有婚房作支撑,的确会影响生活质量,但超负荷承受经济压力的婚姻,“幸福指数”更不会高。在笔者看来,没有婚房的爱情会多经历一些风雨,但没有爱情的婚房必将是一个让人窒息的空壳。我们的社会应当关心青年人的实际问题,而我们的青年朋友,是否也能把“有没有婚房”看淡一些呢。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