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荒,来得恰是时候?(图)

2009年11月20日 07:48   来源:沈阳晚报   张 勇

    

    重庆,寒风中等“气”的出租车

    新闻背景:连日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致华北、两湖、西北和华东地区天然气使用量增长迅速,很多地区出现严重的“气荒”。比如,重庆市出租车排千米长队加天然气,加一次气至少要等待两小时。

    (据11月19日《重庆晚报》)

    什么是恰是时候?就是当你想涨价的时候,它突然展示了稀缺的一面,为你提供了鲜活而有力的依据。

    不可否认,这场遍布大江南北的气荒,主要原因是特殊的天气。但也不能说,其中完全没有人为的因素。如果用“七分天灾、三分人祸”来定义,或许更加恰如其分。

    天气冷,雪大,用量大,就荒——这个因果链条,并不具备天然的合理性。同样的天气和使用环境,为什么汽油不荒,煤炭不荒,偏偏是天然气荒?表面上,是供应量不足;但说到底,还是一个利益问题。油涨了,煤涨了,惟有天然气不涨,形成了一个相对的价格洼地——什么资源便宜,什么就稀缺,很简单的经济规律。

    谋划涨价,能源巨头已经积蓄很久了,并且已经接近成功。正在这要紧关口,天气突变导致需求剧增,简直就是天上掉下的大礼。此刻,我们以小人之心,揣测一下君子之腹:与其倾尽全力加大供应量,不如顺水推舟显示一下资源的稀缺,既可为涨价造势,又能省下资源留到以后卖个好价钱,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的猜测,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却有历史模板可循:当年欲推成品油涨价之前,我们不时地看到油荒,而涨价完毕之后,油荒便成了历史的风景。一荒一涨,总是和谐伴生,相映成趣。

    当然,我们承认,天然气涨价有合理性的一面。当一个过低的价格洼地形成时,作为一种宝贵的清洁能源,天然气被浪费的现象也就难免。用气发电,用气造化肥,用气供暖——当油价涨到80美元时,当我们一年进口2亿吨原油时,能够部分替代石油的天然气,却被我们像煤炭和柴火一样烧掉。除非油价和煤价突然掉下去,否则天然气涨价就是板上钉钉,早晚的事儿。

    不过,涉嫌通过“放任”气荒来促涨价,总是显得不够“正义”。毕竟,这里还有个涨多少,覆盖面多大的问题。这一荒,让能源巨头占据了完全的主动,博弈失衡,强者恒强,给国人造成一种被裹胁的感觉。

    金融危机之下,宽松货币之时,资源、尤其是能源的涨价似乎势不可当。寒冷的天气,只不过是强化了这一势头。10多天前,油涨了,幅度超过人们预期。昨天,电涨了,先是非居民用电,居民用电明年再动。明天,或许就是气涨了,这是一个极大概率事件。还有那价格已经市场化的煤炭,可能也会搭一下便车。

    当资源涨价的靴子纷纷落地之后,也许要不了很久,那“通胀”两字的后面,就难以再坠上“预期”的尾巴了。

    气荒,也许来得正是时候。其背后的深意,并不是它给能源巨头带来了涨价预期的喜悦,而是给我们带来了到底要走哪一条发展道路的新思考。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