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罗竖一:任志强一再炮轰“限购”意在维持暴利

2011年12月16日 10:2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一般而言,尽力实现利益最大化,系商家之本能。但是,商家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其理应还有公德心、社会责任感。

    2000多年前,商圣陶朱公早就已经为中国商家作出了道德表率,其不但信仰“千金散尽还复来”,且身体力行地做到了三次。此后,中国商家多有传承。

    然而遗憾的是,进入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之后,无数中国商家一味迷恋西方的某些价值理念,而“缺失”陶朱公乐善好施之德行,其危害越来越明显。因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2月27日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同海内外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才表示:“我认为房地产商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你们应该对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你们的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可是,总有那么一些房地产开发商顽固得要命,甚至不断抛出种种奇谈怪论,危言耸听。

    譬如,12月15日媒体报道称,北京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在“房地产夜话”分论坛上表示,之所以批评限购政策,是因为它限制了我们的人权,限制了户籍权利、货币权利,而并不是因为它对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什么伤害。如果是用市场经济的办法,造成多少伤害我们都认。

    诚然,就现行“限购”而言,确实存在一些户籍歧视等不足之处。但是,任志强先生给“限购”戴上了“限制人权”等大帽子,则是危言耸听。

    何出此言呢?

    首要的原因是,国家出台限购政策的根本目的是“有效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而其效果正日益明显。

    我们看到,今年1月26日之后,中国不少地方先后开始推行“限购”,其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投资投机性购房,促使中国楼市出现了“降价潮”,进而推动即中国房地产市场朝平稳健康发展的方向前进。也就是说,“限购”于国于民都甚为有利。

    当然,限购客观上让众多房地产开发商少挣了钞票。

    其次,中国很多老百姓之所以没有去买房,并不是由于什么限购,而是因为以任志强先生为代表的一群房地产开发商硬扛房价,致使老百姓没有购买能力。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任志强先生等房地产开发商自身的问题,才导致他们的销售业绩不好,没有赚到更多的钱,甚至让企业的资金链都出现了问题。

    显而易见,任志强先生抬出限制人权之类的大帽子,其实就是想绑架民意,并企图借助民众的力量弱化房地产调控的权威和实际效果,并试图掩盖中国房地产业存在的巨大泡沫。

    至于任志强先生所讲的“如果是用市场经济的办法,造成多少伤害我们都认”之说辞,其实更是滑稽到了极点。

    人所共知,在国家对房地产进行此番调控之前,中国的房价可以说是一涨再涨,让中国亿万老百姓苦不堪言,但众多房地产开发商却因此富得流油。如今,国家推出限购、限贷等举措,无非就是为了解决房价过高的问题,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一定意义上,限购也就是让房地产开发商少挣点钱,给老百姓让点利。但是,“任志强们”就坐不住了。

    事实上,给很多国家和地区造成重大损失的美国次贷危机等事实已经充分证明,如果对自由市场经济不加以适当的宏观调控,那么其危害性是非常巨大的。这点,任志强先生不可能不知道。据此,任志强先生高抛“如果是用市场经济的办法,造成多少伤害我们都认”之论,显然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如果是用市场经济的办法,造成多少伤害我们都认”之说,事实上也是自欺欺人。

    国家的限购才刚刚见效,无数中国老百姓才刚刚露出了笑脸,以任志强先生为代表的一群房地产开发商及其商用专家等既得利益者,就千方百计地企图动摇国家的房地产调控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就是限购动了他们心中那块偌大的奶糕——房地产暴利。

    打个比方,任志强先生的上述说法,其实就像某个人告诉别人,你要杀我的话,请不要用中国的剑,就用西方的安乐死吧,那样的话即使造成多大的伤害,我都会认的。

    世界上果真会有那样的人吗?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除非谁的脑子被烧坏了,或者精神上本就有问题。

    当然,作为一个精明的商家,任志强先生显然不是那样的人。

    任志强先生一再炮轰“限购”,无论其言论如何咄咄逼人、貌似有理或者确有一点实情,也难掩其妄图维持暴利的本意。(罗竖一)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撒盐者”任志强与扔鞋抗议的苦闷

 

  任志强的“两手”论是不正确的

 

  谁给了任志强骂“领导”的胆?

 

  任志强只是在替黑心开发商挨砸罢了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俄入世的三大障碍和三个利好    2011年12月19日
  • ·人民币为何连续跌停    2011年12月19日
  • ·股市又盯上养老金公积金了?     2011年12月19日
  • ·孕妇防辐射服该谁检测?    2011年12月19日
  • ·中国民间资本的春天已经不远了    2011年12月19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