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任志强只是在替黑心开发商挨砸罢了

2010年05月09日 07:56   来源:红网   莫子楚

  有“任大炮”之称的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昨日下午在大连参加某地产论坛的时候遭遇了“鞋袭”。一位男子在台下向其扔出了两只鞋。随后任志强依然完成了自己的发言。昨日,任志强对本报记者表示,扔鞋人并不是所谓的“房奴”,而是连首付都付不起的人。(5月8日《新京报》)

  最近流行起了扔鞋扔钱扔瓶子之类的行为艺术,颇有点向国际现今水平靠齐的意思。任志强同志该不该砸呢?我个人的意思是觉得有点冤,比起那些闷起声来一味炒高房价的黑心开发商来讲,任大炮显得实在并且可爱。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口出厥词”,时常语出惊人到频繁出现在媒体的荧幕和报端。如此一个风头浪尖的人物,一个被网民票选为中国最想揍的三个人之一,却依旧不屈不挠屡屡发声,单从勇气上来讲你就不得不佩服。

  当买房的焦虑情绪在普通中国人心目中蔓延,并且通过媒体一步步放大之后,人们自然而然就想去找到一个宣泄和责骂的个体。任志强恰好就符合这种被“相中”的特质,大房地产商,为人高调,炮轰国家房市新政,提出房子钻石论,反对低收入者购房等等。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任志强不但遭普通民众“记恨”,官方也不见得对他有多满意。

  可是当我们稍微平复一下心情,仔细看看任志强说过的那些话,就会发现那些“高论”事后往往被证明是残酷的真理。几年前任志强就口出狂言房价会继续飞涨,当时有谁信他呢?谁又能想到几年后的今天房价会比从前的任何时期都过分,上涨到一个大部分中国人都不能接受的地步。任志强屡次抨击国家的房产新政,认为.没有切中要害,这难道不是实话?只有从根本上阻断银行,国企等国有资本对房地产的介入,改变地方卖地养政的模式,才是遏制房价的不二法门。

  那么你会问,私人资本难道不也是炒房潮的始作俑者吗?是,当然是没错,但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在今日的中国买房已经成为很多人心目中一种稳赚不赔的投资手段,虽然房子作为一种商品被用来投资放诸四海皆然,但没有哪一个国家像现在的中国这样对房子有着一种朝圣般的迷恋。“有房族”“裸婚”“温州炒房团”“房奴”,在中国连现实的世俗文化中都蔓延着房子的气息。试问这种现状难道是简简单单的某一因素的结果,如果要检讨,你要检讨,我要检讨,房地产商要检讨,政府也要检讨。

  而既然事实如此,那任志强的房子钻石论,.“高档房本来就是穷人买不起的”.“买不起房为什么不回农村”等等言论,虽然刺耳但从逻辑上又有什么问题呢?或许有人会强调说,商人要有德行,要有关注民生回报社会的情怀,然而这种道德上的约束力在中国往往显得很不奏效。想想那些一言不发,闷着不开盘,绞尽脑汁炒高房价的地产开发商吧,再想想那些与地产商狼狈为奸为之提供便利的特殊利益集团吧,你会发现真正可恨的人不是任志强。

  真小人与伪君子,后者更为可鄙。何况任志强有时候表现出来的对房市的专业态度和职业操守比某些吃人嘴软的所谓学者要强太多。无论是其旗下公司对物权精神的率先践行,还是从来实地调查认真分析坚持己见的态度,都没有理由让我们过多地对其苛责。任志强也一再强调廉租房,政策性住房的重要性,就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那样,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这是政府的责任。是谁妖化,抬举了任大炮,还是民众早已急红了眼?

  真真假假,虚虚幻幻,任志强该砸也不该,该骂也没必要骂。在房市的迷雾当中,有多少人遗失方向责怪指路人,怎么不想想那天气有多可恨,又怎么不想想自己先静静心呢。正如我之前写过的一篇《任志强说了不合时宜的真话》那样,我一直坚持任志强说的话一点儿没错。我奉劝和我一样买不起房的普通小百姓,如果真要宣泄,那至少也该像打boss一样咱看准了再砸,要砸就砸狠点。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