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奉孝:从淘宝与商户的“恶斗”看商业道德沦丧

2011年10月17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当我们津津乐道大洋彼岸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何去何从之时,一场网络间的“蚂蚁撼大树”鏖战又将众人的眼球拉回到国内。

    为抗议淘宝商城大幅调涨保证金和服务费,10月12日,淘宝商城的数千名中小卖家,开始利用抢拍商品后给差评且拒绝付款等手段,对淘宝商城7家规模较大的网上商铺进行“围攻”,迫使这些商户将大量商品下架而运营陷入停滞。对此,淘宝商城表示决不妥协并报警。而这些中小卖家不仅没有停手,反而继续扩大攻击范围……

    凭心而论,这场鏖战很难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评判。

    对于淘宝商场来讲,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成熟和竞争的升级,高质量的网上商城是大势所趋。通过提高资金门槛,避免商城中实力较弱的中小卖家“搭便车”,留下优质B2C的生态资源,从而能提高保障消费者的能力。所以,从商城中淘汰一部分达不到标准的商家是电子商务竞争和发展的必然。

    对于中小卖家来说,淘宝如今的做法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于情,淘宝从一开始为招徕人气,而以极低的准入门槛吸引商户入驻,到如今实现了“家大业大”,离不开这些“小兄弟们”的帮衬;于理,网上开店毕竟不同于下馆子吃饭,商户都需要一定量的前期投入,断然不可能在优惠取消后说走便走。由此引发反抗,也是事出有因。

    但是,双方的做法都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一方面,参与“围攻”的中小卖家以损害第三方利益作为抗争的筹码,虽是“合理”利用交易规则,但难逃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之嫌;另一方面,淘宝由于自身管理不善,与中小商户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损害了消费者的购物权。

    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淘宝还是中小卖家,都仅仅从自身利益考虑,缺乏应有的商业道德。

    进一步说,从去年的蒙牛伊利的恶行营销案,到360大战QQ,再到日前有媒体曝光卓越亚马逊卖假货,这些企业间恶性竞争的事情,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占据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我们不禁要问一句,中国企业到底怎么了,中国企业的商业道德究竟在哪里?

    众所周知,今时今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但中国企业愈发缺乏商业道德的现状,也表明改革开放只引进了西方的经济体制,却忽视了与市场相匹配的伦理道德机制。

    市场经济打破了国人原有的价值观,即儒家道德。原有的价值观没人信仰,新的价值观又没有建立起来。市场经济中,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国人现在对经济人的自利有所了解,以为自利就是自私。既然大家都承认自己是自私的,那么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他人也是无可厚非的。

    对于自私和自利的区别,哈耶克在《通向奴役之路》作了比较,认为自私是发自人求生的本能,强调私己的生命与享乐,并且为了私己的利益随时准备侵犯他人的权利,甚至可以把他人的生命拿来作为谋求私利的手段;“自利”则是基于人的理性,它虽然强调了自己的利益,但从理性出发,特别是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律出发,时刻准备为了改善自己的利益而与他人利益作某种妥协。

    可以说,西方的自利是带有妥协的,各自安守本分做好自己的工作,生产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如今,中国企业间的“恶斗”就是因为相互间缺乏妥协的结果。

    当投机钻营取代踏实努力成为人生信条之时,当“白道、黑道,能挣钱就是王道”成为企业经营目标之时,中国企业之间“互相伤害”的裂痕只会越来越深,而类似的淘宝“暴动”事件势必还将不断上演。(郭奉孝)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占领淘宝”行动升级

 

相关评论:淘宝商城“暴动”,注定是一场四败俱伤的战争

 

     淘宝内乱深深损害着互联网经济的商业伦理

 

     淘宝版“农民起义”的社会意义在哪儿?

 

     “围攻”淘宝,其实并没有赢家

(责任编辑:王国信)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