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巨大压力下,在发达国家及其他新兴国家的经济普遍下滑背景下,我国政府果断通过并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应对措施,把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扩内需、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上,使得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面对国内外对于未来中国经济普遍“唱好”的形势,领导层已经洞察到了我国经济持久发展的瓶颈问题,冷静和清醒地给出了2010年经济政策的重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日前,温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发表讲话,强调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众所周知,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发展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至此,我国开始了渐进式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模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破除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不兼容的教条思想。这场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伟大变革,使得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日益安康。
由于国情的需要,30多年来改革基本方向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国家“输血式改革”带动社会发展为主。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问题,如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没有完全满足人民的需要;收入分配制度有待完善;社会保障和医药卫生事业仍需加强……
面对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也就成为全面改革的必然选择,而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则是核心问题。
综观当今世界,经济增长已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而人力资源则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从温总理的讲话中,我们看到国家未来将更加重视教育发展,在教育日益公平的基础上,着重推进教育改革,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提高国人的素质。
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会对教育、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不仅劳动报酬会在初次分配、二次分配比重显著增加,居民社会保障和医药卫生事业建设也会日臻完善。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国家未来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就是要增强社会内生的改革力量,由输血式改革向造血式改革方向转变,让人民增加收入,减少后顾之忧,同时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经营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应当说,不论是输血式改革,还是造血式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民生。在新形势下,转变发展方式就是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提升的必然选择,也将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