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沙市”试点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经验

2008年12月04日 15: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子房先生

    专题: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述评之 1978 1979 1980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是实行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大锅饭”,实行了“按劳分配”。早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提出要借鉴新加坡的发展经验,但是感叹中国地广人多,不好管理;便提出可以由有试点城市先进行改革,以便借鉴经验,不怕推倒重来。

    198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湖北省沙市成为国家第一个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沙市市(现为荆州市沙市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北岸,面积128平方公里,人口24.3万人,是湖北省的一座新兴轻纺工业城市。当时主要的改革举措是,大力推进企业改组联合,建立科技发展基金,组织科研、生产、经济联合体,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推行劳动合同制,改革用工制度以及财税、银行、城建体制和中等教育结构等。

    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中心任务是搞活企业,而沙市在搞活企业方面所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联合改组”。所谓“联合改组”就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发展有生命力的产品为重点,以组建企业性公司(总厂)为主要形式,把吃不饱与吃不了的企业组织起来,共同发展适销对路的主产品”。如沙市机床一厂生产的摇臂钻床不能满足国内外需求,后通过联合改组,把任务吃不了与吃不饱的4家企业组成5个专业厂,第二年产量就达到了1000台,并且首次获得国际金杯奖,两次荣获国家金质奖。后来,全沙市工业企业坚持改革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横向经济联系与产品发展战略相结合,组建了若干个企业群体,这些企业群体从优化组合入手,促进了一大批产品和企业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沙市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实行的是一套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1981年10月,国务院将沙市确定为全国第一个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后,沙市在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劳动用工体制、企业领导体制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在计划体制方面,逐步打破了原来的单一指令性计划的格局,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如在213种主要工业品中,实行指令性计划的只有1种,实现指导性计划的达152种,实行市场调节的有60种;在价格体制方面,对农副产品和工业小商品的价格逐步放开,实施市场调节,从而充分发挥了价值规律在市场流通方面的作用;在劳动用工体制方面,建立了劳动合同制,实行了长期工、轮换工、季节工等多种形式,并对劳动合同制职工实行了统一的商业、社会保险;企业领导体制方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提高了企业的领导素质,使企业有了干部任免的自主权,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企业更加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解放城市中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要素,增强企业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作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虽然在今天看来,沙市当时的改革措施还很不完善,一些措施很值得推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改革措施的落实,也的确对当时的改革推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为后来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关评论:

    1978:中日关系:总结过去放眼未来

    1979:破除思想禁锢迎来发展机遇

   
   
1980: 翻身农奴“再”把歌唱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