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振
问: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建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与此相关,对应于“招商引资”,最近几年越来越流行的一个词语就是“招商引智”。目前,我国很多沿海城市政府都加大了“引智”力度。请问,“引智”与“引资”有何不同?实现“引智”目标有什么具体举措?
——上海世纪大道赵飞飞
答:当前各地对“引智”工作的重视,是有现实背景的。这包括:一,引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大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推动这些产业成长壮大的核心力量,不是传统的资金资本,而是科技创新,尤其是主导科技创新的人才资源。人才资源已经成为当代产业发展的最重要资本,通常也称之为智力资本。二,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即从制造经济向创造经济、服务经济转型。众所周知,沿海地区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创造出“世界工厂”的奇迹,主要依靠三个“法宝”:引进外资、廉价劳动力与政策创新。但在制造经济成型成熟后,沿海地区要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除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之外,还要寻找新的“法宝”,这就是科技创新和引进智力,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智力与资金虽然都是重要的资本要素,但两者的属性有很大不同。一是相对资金而言,智力是一种“软资本”,它不仅受外部作用的影响,也会受到内部作用的影响。比如,即使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如果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积极性不高,也不能充分发挥创新作用。二是相对资金而言,智力资本是一种“活资本”。智力资本可以流动,甚至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但影响其流动的因素有制度、政策、文化、习惯等,因此,比资金流动更加复杂和隐性。三是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其对经济发展的增值效应明显大于资金资本。由于具有上述属性特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快速流动的趋势下,“引智”无疑是建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而形成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因为这两种资本要素的属性不同,所以“引智”与“引资”的具体举措也有很大的不同。更好地实现“引智”目标,需要侧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侧重“柔性”的工作方式方法。“引智”的对象主要是人,“引资”的对象主要是项目。“引智”更需要用柔性的方式方法,要注重以事业留人、以环境留人、以机制留人。这涉及到整个社会系统,而且周期较长,需要一个累积的过程。而“引资”类似于搞工程,目标简单、明了,核心就是通过降低商务成本引进项目,让资本可以更快更多地得到收益,所以“引资”可以集中于一个点或块。只要做好基础设施和“一门式”服务,再加上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比较容易见效。由于“引资”容易考核,短期可以见效,所以其激励机制也容易设计,招商引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比较容易调动。而由于“引智”难以短期见效,工作考核难以落到个人,推进工作的难度也相对较大。
二是侧重“软性”的配套环境条件。虽然两者都需要有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但“引智”更注重“软环境”,“引资”更注重“硬环境”。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除了要做好诸如住房、交通、办公等配套措施外,还需要有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需要有让人才充分发挥创新能动性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以及推动人才能力不断提升、增值的开发机制。“引资”最重要的配套环境条件则侧重硬件,即产业集聚区内的基础设施,以及从产业集聚区到重要港口、机场、铁路的大交通建设。“引资”需要的软环境,则可能更多聚焦于投资者和管理者,要求政策优惠、操作规范、信息透明、服务高效。
三是侧重“弹性”的政府政策创新。不管是“引智”还是“引资”,都会受到传统体制和旧政策框架的制约,都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创新取得更好的效果。但两者所要求的政策创新点不同。“引智”的政策创新,更加注重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人才激励政策和人才开发政策等。比如,引进人才必然遇到户籍瓶颈,就要对人才引进政策进行创新;又如,要激励人才的创造发明,就要在分配上有所体现,如果薪酬不能充分体现创造价值,那么,就可尝试让创造发明作为智力资本要素参与分配、享受股权。“引资”的政策创新,更加着重创新基础设施投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土地政策等。这些政策也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努力创新并取得显著成就的方面。相比而言,“引智”政策的创新才刚刚起步,因为涉及到人的因素,创新的难度可能更大一些,但现实意义也更重大一些。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