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需多管齐下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朱旭: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需多管齐下

2011年11月10日 14: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假日经济”如火如荼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假日经济、商机无限”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一个话题,假日前后,熟人相见时的问候语已由“吃了吗?”变为“到哪去?”旅游成为假日经济的龙头,集中消费成为假日经济的显著特点。

    回首历经十数年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黄金周,不难发现,如此这般的休假制度,不仅给普通百姓提供了相对充裕的休息时间,折射出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景象,而且,刺激了需求、活跃了市场、增加了就业、繁荣了经济,推动了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据统计,从1999年的“十一”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到2010年的旅游收入1166亿元,短短11年间约增长8倍,翻了近3番,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但是,在充分认识正面作用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不可忽视。

    就交通运输而言,7天长假亿万人次运输量的集中爆发,使本来运力不足的状况更加突出,犹如雪上加霜。尽管旅游景点火了、商场超市爆了,但买票难、坐车难、出行难、停车难……,到处人满为患,拥挤不堪,以至于上洗手间都要排队等候,正所谓挥汗如雨、呵气成霜耶!人们对能否顺利地“出得去、回得来”总是心有余悸。多数旅行者通过身体力行、深切感悟到黄金周是个“遭罪周”、“累赘周”,不免怨声载道,发出“花钱买罪受”的感叹。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啊。

    尽管“假日经济”不尽如人意的方方面面有许多,“假日经济”的神话似乎还在延续。不过,仅就交通运行方面的“软肋”而言,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者的热情。远行的人们拖着疲沓的身躯回家了,下一个黄金周还敢出行吗?

    黄金周渐行渐远,已呈疲态之势矣。

    基于此,为破解人们在远足、郊游的出行上受困于交通瓶颈的障碍,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个饱受争议的设想,即取消黄金周,推行带薪休假制,也就是除保留春节长假外,取消“五一”、“十一”5~7天的长假。因为,春节是一个民俗传统节日,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百姓在春节期间需要处理的事情也很多,如走亲访友、宴请宾朋等。对这一设想的争议焦点集中体现在带薪休假不可能惠顾到社会大众,主要是打工者和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取消“五一”、“十一”长假,此类人群能够带薪休假、回家探亲或旅游吗?由于带薪休假对于这部分人群尚属遥不可及,因此,倘若取消黄金周,于背井离乡打工者言,其返乡探亲只剩下春节之机了。

    对上述意见相佐的观点,笔者以为,应当全面、客观、辩证地加以分析。其一、应该肯定取消黄金周、推行带薪休假制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不然,“遭罪周”、“累赘周”的困局势必年复一年,难以破解,给整个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其二、取消黄金周、推行带薪休假制应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社会群体分类实施,即国家公务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白领阶层等群体,完全可以且事实上也是实行带薪休假的,此等群体有谁在黄金周假期里不领薪水呢?其三、作为相对弱势群体的打工者和农民工,即使在黄金周期间,就能享受到带薪休假的待遇吗?我敢说,绝大多数的此类人群绝对不可能。尽管《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适用范围为“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并具体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然而,目前,对该条例贯彻执行尚无完备的监督机制。因此,甭说上述弱势群体享受带薪休假待遇,恐怕连平日里的双休日也难得一休,更有甚者,他们中许多人的基本工资还常常被拖欠以至打白条呢。所以说,这部分群体带薪休假是可遇不可求、遥遥无尽期的。正因为如此,故取消黄金周、推行带薪休假制是可行的。至于弱势群体带薪休假之日,那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之时;况且,一旦社会大众都能享受体带薪休假福利的那一天,则更需要取消集中式、爆发式的“黄金周”休假制度,以分散人流、缓和交通等的压力。

    结论是:“黄金周”未使弱势群体蒙受其利,取消之也未必使之反受其害。于其而言,黄金周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事实上,黄金周外出旅游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带薪人群。为避开人流高峰期,时下部分享有年休假的人群在黄金周已不再凑热闹,而是在家“猫”着,将行程日期选择在黄金周前后。由此,黄金周则完全有取消之必要。实行带薪休假既已有章可循,亦已悄然而来。只是囿于人们的从众心理,故在黄金周里盲动跟风、倾巢而出。如果取消黄金周,除春节外,其余节假日均为一天,加上上移下错,至多三天,人们一般难以远途旅行,避免了长假扎堆出行的交通混乱。实际上,除春节外,目前只有“十一”一个黄金周,也是社会不堪重负的一周。若将其取消后需长时间旅行,则可利用该节日余下的2天及双休日、加上年休假因人而异的5天、10天、15天不等,实行弹性休假,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想什么时候休就什么时候休。这样,打破了休闲时空上的不均衡而进入常态化,甚至有可能在不过多增加社会成本的情形下,由目前的“黄金周”演变成“黄金月”、“黄金季”,即以“休闲经济”取代“假日经济”。这样,人们有了多种选择,交通拥堵的矛盾也不会突然加剧、尖锐对立了,社会和自然资源也因此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

    (十三)社会管理模式陈旧,致使交通瓶颈频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实际上,交通拥堵问题只是社会问题中较为突出的一个方面。目前,由于社会方方面面的管理模式陈旧,折射到交通上的浮光掠影就是一个“乱”字或“堵”字。因此,谈交通问题不能就交通谈交通,而是要置于社会的大环境去探索、去发现。前述的许多内容已涉及到社会管理的有关方面,如公车问题、黄金周问题、拼车问题、学校问题,等等。下面再就社会管理的某些缺陷对交通的影响谈点看法。譬如,上下班作息制度,时下多数城市都是整齐划一,一刀切,应实行错峰上下班制度和弹性工作制,以减轻高峰时间的拥堵压力。比如,早上上班时间可以分为3个时段,即8:00、8:30、9:00,下班时间以此类推。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均可实行早九晚五的作息制度,人们到机关办事加上在途时间正好与之衔接。

    其实,欧美在上世纪70年代,就实行了错时上下班机制。德国的一些大城市最早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推行该制度,其制造业一般是早7时上班,下午3时半或4时下班;政府部门采取弹性工作制,工作日上午9时至下午3时为固定上班时间,其余时间可以根据个人工作情况错时上下班;商业服务部门及商业性公司一般是上午9时半或10时上班。据德国联邦交通研究所专家分析,错时上下班和弹性工作制不仅充分利用了道路资源、缓解公交运力紧张、减少交通堵塞,同时也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增加了商业、娱乐业晚间的营业时间和营业额等。可以说,错时上下班是一举多得的举措;英国则是最早挑战传统“朝九晚五”工作模式、实施弹性工作制的西方国家之一,1975年英国约有70万职工实行弹性工作制。


    在一项调查中,接受调查的大多数员工表示,愿选择早6时至下午3时的工作时间,约有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在家里工作与在单位工作效果相同;美国政府一直鼓励企业雇主实施弹性工作制,在华盛顿,41%的企业选择灵活的上下班工作制。由于有了弹性工作制,让员工有更多机会自由支配工作时间,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也给上班族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如果想早下班,就早点上班。下班时间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提前或推迟,这种不用“踩点”、“打卡”上下班的做法,让人们感到工作的便利和灵活性,有效地分流了外出购物或游玩的人流和车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区上下班高峰的压力。对于为拥堵而烦恼的大中城市,推行错峰上下班、弹性工作制等措施,或许能促进交通拥堵问题的改善。

    同时,举一反三,也可试行错时上学与放学,并注重上学与上班时间的错开。此外,还可借鉴杭州将自行车租借拓展为旅游项目的做法,推而广之,大力试行。首先,在地铁、公交站等接驳点规划自行车停放点,以便于乘客换乘;其次,可将居民手中闲置不用的破旧自行车(居民与单位自行车棚及楼道里有不少)回收后翻新,投放到自行车停放点,并提倡与鼓励居民将其它自行车捐赠给有关部门,由其统一标志置于停放点。这样,“天下皆公车,即天下皆私车也”。由此,居民从家里骑着“公车”到车站后置于停放点,换乘公共交通工具;下车后,再骑着“公车”到单位上班;下班后亦如此反复。这样,既可增加上班族的骑车人数,也可免除自行车的乱停乱放,使市容整齐有序;其三,应当改变目前公交车站站牌宣传画面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空洞无物的口号式诉求,使之具有人情味和亲和力。比如,“骑车=低碳生活”、“步行——一种生活态度”、“步行半小时,上班有乐趣”、“今天您步行上班吗?”、“今天您骑车上班吗?”等等。

    综上所述,治理城市交通问题,还是要以人为本,通过各种途径、采取有效措施,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城市居民以方便、快捷、低成本出行。这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朱旭)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责任编辑:王国信)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