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发展”

2011年02月21日 08:00   来源:解放日报   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史晋川

  目前,上海和长三角区域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宏观经济进入 “从紧”和加息周期后,企业的资金需求面临压制,利润水平也可能被压低,企业面临的压力和外在干扰因素增多。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对企业发展带来影响。近十年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利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加速的有利时机,通过制造业产品的出口扩张拉动实体经济发展壮大。“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在震荡中缓慢复苏。随之而来,新的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使得原来依靠扩大外需拉动经济发展的路子变得举步维艰。

  从国内经济来看,内需结构的变化以及区域经济格局的梯度演变,加大了长三角经济转型发展的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产业结构较好地适应了国内居民以“吃穿用”为主的消费需求结构。进入“十一五”时期,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开始明显地向改善“住行”为主转变。随着这一消费需求结构的跨越式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呈现出新的变化,中西部地区迅速发展,天津及环渤海湾地区更是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崛起。相较而言,长三角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显得缓慢甚至有点滞后。在新一轮宏观经济调控及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大背景下,资金紧张、利率提高、汇率上升、国际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等,让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转型更加显得迫在眉睫。

  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通常来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致可以通过以下两大途径展开:

  一是大力推动产业内的转型升级。目前,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传统制造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产业规模,但多数企业仍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为此,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行业,推动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尤其要鼓励企业积极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进行自主研发,创新商业模式,建立现代营销网络,打响新品牌,同时利用传统的制造环节优势,加速向产品价值链的高附加值两端延伸,增强区域企业的“智造”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制造企业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勇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制造业的技术,革新制造业的工艺,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是大力推动产业间的转型升级。在这方面,重点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众所周知,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小、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长三角在国内区域经济格局重塑过程中的新定位,是“十二五”时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我们应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发挥高端人力资源集中和知识密集等优势,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体而言,大企业、大集团在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时,有必要抢占产业制高点,注重核心技术开发、关键设备研制,从而切实起到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中小企业则应走“专、精、特”的路子,侧重下游产品的开发,有效拓展和延伸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既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也要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

  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政府必须主动、及时地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首先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特别要通过保护技术专利、商标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为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内在激励和动力。其次是放松产业管制,打破产业进入壁垒,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新的产业领域,特别是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是长三角区域各地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区域协作,避免重复雷同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在人力资本、技术引进、研发设计等“软投入”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最后是搭建金融平台,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上海有必要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扩大金融开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增强金融资源的动员能力。尤其要重视通过各种新的融资工具,把分散的民间资本聚集起来,引导民间资本更多地参与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提升金融业为本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服务的能力。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