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民企转型要做好七项功夫

2010年10月26日 08:1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任守田

  经济转型是一次质的飞跃,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转型中必须下好七个方面的工夫,以确保企业转型达到预期目标。

  一、解放思想下真功。经济转型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既要有创新的思维、超前的意识和卓越的智慧,更要付出无数的心血,投入高额的资金,承担巨大的风险。所以,要想实现转型发展,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必须真正解放思想,树立雄心大志,要不断用现代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充实、武装头脑,要有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承担风险的充分准备,要坚决消除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小农意识。做到在转型发展上有雄心、有胆气,愿转型,敢转型。只有首先做到这一点,才能在转型发展的路子上迈开步伐。

  二、选定项目下细功。企业转型绝不可一哄而上搞盲目冒进,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慎重起见、稳步而行。在选择新上项目时,一定要跟踪和研究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获取高精尖科技的前沿信息,认真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所选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环保政策,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有充足的原材料资源,在同行中具有领先技术水平,能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争取支持下大功。在选好项目之后,随之进行的是申请立项审批、环保评价,征用土地、配置电力等等,办理这些手续都是比较烦琐且让人头痛的事情,需要得到当地和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所以,必须使所选项目让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认可,必要时须请政府及有关部门出面找上级跑项目,向上级争项目,确保项目立项审批顺利成功。

  四、筹措资金下硬功。企业要转型发展,做大做强,必须上新项目,上大项目,上高科技项目,这需要投入高额的资金。以产煤县山西灵石为例,就当地人们心目中所谓的煤富翁而言,他们经过多年的苦心积蓄,如今口袋中的资金与目前正在实施的转型项目或正在谋划的转型项目所需的投入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要实施转型必须发挥头脑智慧,拓宽融资渠道。一是舍得出手,拿出自己多年积累的资金投入转型发展;二是积极争取金融信贷部门的大力支持;三是采取多种手段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入转型;四是请求政府税费政策予以扶持支持;五是广泛进行招商引资,引进富商、巨商投入转型,实现企业强强联合;六是用承诺或担保方式,采取赊销、延期付部分工程款等办法,以缓解转型企业的压力。

  五、实施项目下苦功。新项目审批成功后,必须认真实施,使项目真正落地。一要做好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和完善项目实施各项管理、责任制度;二要选择资质较高的建筑公司承担土建工程,确保将土建项目建成精品工程;三要经过多方考察,选择购置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设备,聘请知名技术专家负责指导;四要及早对从业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使广大员工熟练掌握新项目操作使用技术;五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企业主要真正扑下身子,放下架子,随时深入项目区督促检查,解决问题,排除困难,确保项目早日竣工投产,转入正常运行。

  六、创优环境下实功。企业转型,上大项目,需要征土地、占荒坡、用山沟,需要接水、架电、运输物资等等,这都要与邻村和附近单位及相关部门协调解决。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则企业转型顺利进行;相反,会给政府造成诸多麻烦,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企业转型项目的实施进度。

  七、对接市场下奇功。新产品与市场对接必须采取灵巧的办法,必须始终坚持诚信共事。一是要尽早选择好原材料供户和新产品用户,并预先与他们建立起合作共事关系;二是要确保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用品牌赢得用户的青睐,打响新产品上市第一炮,逐步占领市场,开拓市场;三是在生产过程中,要按时为原料供户结算资金,决不可长期拖欠供户的原料款和运输费,用诚信美名发展市场,赢得天下。

  (作者系山西省灵石县工商联秘书长)

(责任编辑:侯彦方)

延伸阅读
  • ·以信息化推动物流业转型发展    2010年08月09日
  • ·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2010年07月26日
  • ·用“看得见的手”引导转型发展    2009年12月01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