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

2010年06月06日 10:19   来源:光明日报   黄楚平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交通、信息中心,有效的聚集了人口、资金、技术等资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平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就业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等作用。

  咸宁是一座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中等城市。近几年来,我们立足咸宁城市发展实际,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围绕建设宜业宜居型生态城市,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使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城市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形象和品位不断提升,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咸宁淦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荣获2008年度中国城市建设管理最高荣誉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新型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经济跨越式发展。自2007年以来,咸宁连续三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位于全省市州前列,经济发展不快、不够、不优的劣势得到根本扭转。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确立城市发展定位

  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龙头,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大气魄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咸宁是湖北南部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同时位于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两个试验区的连接线上,独特的区位优势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更高层次上审视咸宁的发展定位。为此,2007年,我们组成党政代表团内学武汉城市圈,外学长株潭城市群、“珠三角”,开拓视野,开启思路,寻找定位,初步确立了依托武汉、服务湖北、紧贴湘赣、面向全国,把咸宁建设成为最宜人居、极具活力和个性魅力的生态城市的发展定位。2008年,我们又结合咸宁实际,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决策部署,提出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GDP达到1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节能减排好于省定指标,人均水平在城市圈和湘赣接壤地区居于领先的“五个一”的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大手笔启动总规修编,高起点开展详规专规修编,集中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适用性和效益性。目前,咸宁已形成生态工业新城、旅游新城、职教新城、咸嘉新城、梓山湖生态科技新城和向阳湖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区“五城一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中心城区的布局已由“临山簇林时代”迈向“拥湖面江时代”,城市空间全面拓展,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一个极具活力和个性魅力的生态城市呼之而出。

  坚持产业支撑,着力增强城市发展动力

  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基础产业,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依托园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区域经济的规模扩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去年,全市电力能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电制造、森工造纸、冶金建材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5.6%。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实施和推进了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另一方面,为应对金融危机,我们及时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温泉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成功举办中国咸宁首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极大提升了咸宁的对外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建成了投资达200亿元,面积达到54.6平方公里的旅游生态新城,实现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坚持基础先行,大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完善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必须在综合交通建设上下功夫。近年来,我们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以咸宁中心城区建设为龙头,以提升城市交通集散功能、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环境承载功能为重点,统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一是着力提升城市交通功能。突出准特大城市的发展定位,以建成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城市为目标,着力构建以公路、铁路、水运为主体的立体大交通体系,形成“市内30分钟、武汉1小时、圈内两小时”的交通经济圈,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二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功能。三年多来,我们以园林、文明、卫生和优秀旅游城市“四城同创”为载体,全市先后投入资金40多亿元,进行城市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大力推进城市出入口整治和建设,城市迎宾路景观大道改造、人行道及地下管网改造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三是着力提升城市环境承载功能。近两年,我们通过实施低丘岗地改造、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耕地面积增加了1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4.2%,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认真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坚决关闭了200多家小造纸厂、小水泥厂、小砖瓦厂等,先后对37家重点能耗企业强力推行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目前,全市主要河流水质Ⅰ-Ⅲ类的达到77.5%,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破解城市发展瓶颈

  城市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近几年来,我们利用咸宁被确定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试点机遇,充分运用市场、改革的办法,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坚持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之路,把城市的无形资产变为有形,把分散的资产集中,把死资产盘活,把资源变成资产,把资产变成资本,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瓶颈制约问题。一是创新投融资方式。先后组建了城投、交投、教投等投资开发公司,建立多元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系。在重大项目引进、基础建设、公共设施等方面,大胆利用BOT、TOT、BT等形式运作,逐步建立政府投资、金融机构融资、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为一体的多元投融资机制。二是盘活土地资产。发挥咸宁低山丘陵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造地与用地相结合、城中村改造、迁村腾地、土地复垦等方式,盘活土地存量。近年来,我们突破行政壁垒,加强与沿海和武汉的区域合作,积极探索采取土地指标调剂等方式组建产业发展平台,对承接转移的产业实行“利税分成,利益共享”。武汉经济开发区咸宁“园外园”、“中国光谷”工业园、广东工业园、台商工业园等建设,采取了这种作法,取得了较大成功。

  坚持加强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形象

  城市“三分建、七分管”,我们在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加强城市管理,坚持建管并举,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形象。一是创新管理理念,在城市的净化、亮化、美化、绿化上下功夫。去年5月,第二期投资1亿元,被誉为“城中之山”、“城中之林”的潜山森林公园工程竣工;投资7000万元,建成了以江南山水园林为特色的桂乡大道生态景观路。二是创新管理模式,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为创新市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新组建了咸宁经济开发区,实现了市区一体化;为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去年年底,新组建成立了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局。同时,积极探索城市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机制,全面启动文明社区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把全市96个社区建成文明社区达标社区。三是创新管理手段,在提高市民素质上下功夫。我们结合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规范载体,打造平台,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把“依法治城市、严管出文明”的理念贯穿到城市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有效地促进了市民文明素养的提高。(作者系中共咸宁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胡可璐)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