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就是拜年。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只角,口大如血盆,人们管它叫“年”。每逢除夕晚上,“年”便会窜出山林,掠食噬人。善良的人们为了保平安,便备些肉食之类置于门外,供“年”享用,尔后紧闭大门。直到初一早晨,才敢开门外出,登门道喜,互祝互贺。这便是拜年的“起源”。
时代不同了,拜年形式日渐变化。许多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乃至不少企事业单位,往往在临近春节放假的前些天,或把全体干部职工召集在一起,或挑选部分有代表性的人物欢聚一堂,听领导致辞、看文艺表演、品香茶甜果等,在欢快的气氛中,回顾旧年、展望新年,称之为“团拜”。
另外还有电话、信息、电子邮件等等拜年形式,但它们毕竟不够直接、多少有点“距离”。无论如何不如手握手、面对面相互拜年那样亲近亲切。过年了,彼此都有些许闲暇,借此良机,走动走动、交流交流、探望探望,不失为一件好事乐事。
在我的老家乡下,不单大年初一,人们会披红戴绿、刻意打扮一番后,带着欢乐和祝福外出拜年,就连其后几天,都是拜年的好日子。长辈带着晚辈、大人领着孩子,即便家境贫寒者,也要尽可能打扮得整洁一些、精神一点,走村串户,相互拜年,传递友谊,表达心愿。每到一家,时间可长可短,除了品茶尝果叙谈外,热情的主妇还会按照传统习俗下厨忙乎一阵。当热腾腾、香喷喷的点心捧上桌时,客人多要象征性动动筷子。在客人离开前,主人还要给登门拜年的孩子每人分发一个小红包——少则三五角,多则一两元的“压岁钱”。
不知始于何时,拜年有点变味了。直观的感觉是,每年都可以从各类媒体上见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假拜年之名,变相行贿,或者变相收贿,如此一来,少了的是“人文味”,多了的是“铜臭味”。
龙年春节,但愿人们继承优良传统,廉字相随来辞旧,清风作伴去拜年。
相关评论:
让春节成为中国感恩和宽容节
向全国人民拜年
春节更应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