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立足政策,还“四千万元先生”以公平

2011年04月08日 07:42   来源:红网   王健
    “培养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近日,北师大教授董藩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巨大争议。(《四川在线》4月6日)    

    关于北师大教授四千万事件的动态,这两日网络上争议巨大。综合众多网友的评论,焦点主要有二:1、董藩教授此言行有违师德,金钱至上的理论反映了当前社会扭曲的教育观,是教育的失败。2、董藩教授此言虽过偏激,但基本反映的是社会现实,金钱的确能够让个人以及家庭生活得更美好。其中,认为董藩教授此言违背师德的观点占了大多数。    

    不可否认,这些观点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公众可能忽视了一个很微小却很关键的细节:董藩教授此番言论针对的对象是研究生。其实关于四千万事件的辩论,矛盾就是从这里开端的。公众对“研究生”这一关键词的忽视,至少反映了当下的某种观点,即对于研究生大家已经司空见惯,其身份已经普通到可以忽略不计。而董教授的说法,旨在说明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群在依托专业挣钱方面较普通人群更具有竞争力,因此他对他的研究生提出了美好的希冀。当然,这样的言论可能也有董教授对其执教能力调侃式的自信。公众普通化研究生,董教授特殊化研究生,矛盾正在于此,于是才会有碰撞。    

    基于这一矛盾根源,众多网友的两种焦点就有了统一的可能性。简而言之,就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社会现实,催生了四千万身家事件。董教授对其研究生的话,无可否认,是诚实无比的,也是高度务实的。说其诚实与务实,完全是因为他深刻洞悉了市场需求,洞察了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研究生道路的动机:找更好的工作,挣更多的钱。至于董教授“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的言论,我们谁有权利左右他甚至是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理念?    

    根据教育部2010年4月4日的消息,其公布的2011年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招生类别,2011年有38类专业学位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其中19类专业学位为首次招生。教育部表示,扩招名额要放在专业硕士方面,而且将5%以上的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名额转移至专业硕士,国家的研究生招生政策继续向专业硕士倾斜。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宏观政策和现实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在扩招,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人数在减少,专业型研究生比例在扩大。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专业型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解读,就是国家学术型研究生已趋于饱和,眼下需要更多专门型人才投入到各条工作战线,国家建设需要更多专业型优秀人才。    

    董教授试图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是基于国家政策,立足市场的专业型人才,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财富意识的确是董教授的工作内容之一。倘若他真的培养出了一批“四千万元先生”,倒的确值得钦佩。颇为值得庆幸的是,董教授没有告诉他的研究生:当你40岁时,没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    

    这也正是国家政策向专业型研究生倾斜的另外一大重要原因:众多考生扎堆学术型研究生,大多数人的目的只是为了找好工作,挣更多钱,这极大地功利化了学术研究队伍,降低了我国的学术研究水平,导致了我国学术研究水平一直停滞不前。公众批判当前扭曲的、功利化的教育观,正是将对学术型研究生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平庸而产生的失落感转嫁到了董教授身上。话说回来,公众的批判倒是四千万事件衍生出来的,对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一大警示。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