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公车数量,更能体现对公民知情权、监督权的尊重,因为公车是花公款买的,买了多少、消耗多少,理应给老百姓一个明白账;过去长期的不公开或公开不彻底,是一种不正常状态,应该彻底扭转过来。
>>头条评论
针对有市民向北京市财政局申请公开公车数量一事,该市财政局官员在市人大会上表示,大概会在3月份公开这个数字,并强调今后有望每年都公布这个数字,以接受社会监督。
届时,北京市如能按预期公开公车数量,那么该市的公车管理就将从行政系统内的封闭管理,转变到向社会开放透明的管理模式,这将是公车管理方式的重要变化,将为全国其他地方的公车管理改革带个好头。
公车数量早就应该公开。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公开都比不公开好,早公开比晚公开好,彻底公开比部分公开好。
至于公开的理由,很简单:首先,监督的前提就是公开,没有公开,就根本谈不上社会、舆论和公民的监督,如果说有监督,那也只能是权力系统内部的监督,其监督的过程和结果,最终如果没有外在的监督,则有可能大打折扣,因为这样的监督是在利益共同体内部进行的。
其次,公开公车数量,更能体现对公民知情权、监督权的尊重,因为公车是花公款买的,买了多少、消耗多少,理应给老百姓一个明白账;过去长期不公开或公开不彻底,是一种不正常状态,应该彻底扭转过来。再次,公开是取信于民的好办法。长期以来,因为没有公开或公开不够,对于公车数量和公车消耗,社会上有多种多样的说法,也有多种多样的意见,那么公车到底有多少,这应该是每个公民都有权知道的信息,如果官民之间没有基本的信息对称,误解就是必然的。更重要的是,公车数量的公开,是公民对政府财政监督权的延伸,而对财政的监督,是在法制国家公民监督政府的核心内容,但在目前,我们的监督方式主要是人大代表在两会上看一看未必看得懂的预算报告。公车数量公开了,老百姓至少能大概知道当地政府为公车花了多少钱,这比纸面上的监督来得实在,也来得有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地方的政府,应该向社会公开的,就不仅是公车的数量,只不过公车天天在街上跑,更惹人注意罢了,其他如公款招待费以及住房、医疗、福利等状况,都有必要向社会公开。像公车数量这样的政府信息充分公开,可能意味着权力会受到更多的制约,甚至意味着自己的利益可能受损,这是被监督者不愿主动面对的。这些年来,我们虽然为政府信息公开立了法,但一些地方的信息公开情况很难尽人意,以至于网民在网上曝光政府部门的消费账单来行使监督权。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向北京市财政局提出公开公车数量申请的,是一位叫叶晓静的律师,也就是说,是一个公民在法制轨道上的积极行动,推动了政府向社会公开公车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和范围,考验的不是政府部门的道德自觉,而是我们公民意识的发育程度,是我们对政府的监督能力。
你知道当地有多少公车吗?让每个关心公共事务的人,都能轻松获取当地政府公车数量和消耗的信息,这需要政府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公民、媒体以及法律阶层等的积极推动。但愿北京市公开公车数量能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使今后公车消费的信息公开成为一种常态。
(责任编辑:张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