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透露,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等三项经费的财政预算,在2009年缩减158.06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又压缩57.51亿元。(12月29日《中国青年报》)
这则消息令人欣慰。那么,过去一直成涨势的“三公”消费,时下会为何呈现“缩势”?相关部门在探寻个中奥秘时,搁出一些典型。比如,湖南省探索推进省直单位公务用车购置方式改革,实行公务用车拨款权、配置权、使用权三分离,从源头上解决超编超标车、用车相互攀比等问题。解读这个实例,笔者脑中立马想到两个字:改革。在规范公务接待方面,相关部门又称:江西、山东、重庆等地积极推行公务卡制度。不言而明,这也是在接待管理上的一项改革,与过去的接待方式相比,公务卡制度更易得到监督。
“三公消费”终呈缩减下降的趋势,给了人们信心。这个信心是什么?恐怕是深化改革注入了动力,发挥了效应。当然,尽管改变购车方式和推广公务卡制度,严格说还只是较浅层次的改革,但解决顽症解决老问题,从实际出发注入改革动力与不改变效果不一样。
在不少人看来,“三公消费”已属顽症。每年各地抓党风廉政建设,都不会忘记抓“三公消费”,年年都会出台治理“三公消费”的举措。但在一段时间内,“三公消费”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分析个中原因,决不是地方纪监部门和政府不抓“三公消费”,而是“三公消费”观念由来已久,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在官场渐成了潜规则。可见,抓“三公消费”决不能仅看作是一个专项治理,更应看到是一场改革。不运用改革思路,“三公消费”很难得到遏止。那么,怎么对“三公消费”进行有效的改革?
笔者认为,网晒就是遏制“三公消费”膨胀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把开支实际情况告诉公众,请公众监督,一个部门一年公务接待费多少,一年购车情况如何,要让公众心中有数,看其合理不合理。假若各地都注重网晒,“三公消费”必然不敢随意。
网晒“三公消费”也是尊重公众知情权。党的十七大提出,依法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为公众监督“三公消费”指明了方向。“三公消费”的钱出自财政,本质上是使用纳税人的钱。不遏止“三公消费”,不但会引发公众的不满,还会因此诱发官员违纪违法。时下有一些官员整天打着“三公消费”的主意,特别是在班子换届,挥霍请客之风总会横刮。不少地方“三公消费”依然是一个谜,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反思。现在,公务车问题专项治理被列为与“小金库”治理同等重要的位置,说明公务车问题专项治理也已成为党中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头戏。
服务型政府建设、收入分配调整、教育医疗卫生等议题都是当前改革的重点任务。谓之深化改革,就是要在这些领域深化在这些领域闯关。在前不久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强调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可以说,在改革问题上中央再度发出了动员令。事实证明,不推进深化改革,许多问题解决不了;而抓住深化改革,就等于牵住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