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宽容地看待“自主招生”改革

2010年11月26日 10:47   来源:东方网   张茜茜
    连日来,各家媒体轮番对“清华七校联考”和“北大七校联考”的新闻事件进行了重点关注。一时之间,针对联考是资源共享的良性互动,还是争抢生源的恶性竞争,又或者是否会滋生腐败等,各种舆论对此褒贬不一。联想到笔者近日看得几则有关国外教育的视频,与此事联系起来,也不禁生出感慨:请把眼光放远,宽容地看待正在进行中的教育改革吧!

    上周末,笔者与友人听了一场有关“幼升小衔接教育”讲座上,主讲人中福会幼儿园园长施渫非先生(方也哥哥)给大家播放了三个介绍日本幼儿园教育的短片。

    第一个片段,播放了儿童们在室内外上体育课,体育课内容包括跳马、倒立赛跑、单手侧翻等,这些连大部分成人都难以完成的动作,但是屏幕上每个孩子都能身手矫健地完成,让现场家长看得乍舌不已,甚至一名家长惊呼“这么折腾孩子,是不是体校呀?不怕孩子受伤么?”

    第二个片段,播放的是老师带着孩子们去游泳池,在经过了一段热身运动后,老师抱起一个个孩子,用力地抛进游泳池里。其中一名孩子胆小地哭起来,但老师“无动于衷”仍然把孩子抛进水里。

    第三个片段,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到野外进行三天的拓展训练。第一天他们要赤脚过小溪;第二天要走一条勇敢者道路,此时一条河上已架起了上下两条绳子,穿着救生衣的孩子们手上拉一根,脚下踩一根,要独立走到小河中央跳进小河里;第三天,孩子们被带到了一条湍急的河里,他们要先脱下救生衣,然后站在河中的礁石上再跳入河中,其中一名小孩性格较为胆怯,他立在礁石上迟迟不敢跳,最终他跳入了水里上岸后,小孩泪流满面直呼“好恐怖,好害怕。”但是当最后老师问哪名学生还要再跳一次时,这名小孩勇敢地举了手,这次他战胜了恐惧,在礁石上自信自若地完成了完成跳水,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为他“敢于挑战自己”的精神热烈鼓掌。

    这三个片子一经放完,立刻引起了当时所有家长的共鸣。就连笔者友人也不禁称赞道“我心目中的幼儿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中国实际的幼儿教育是怎样的呢?笔者一亲戚小孩在幼儿园学习完后,回家之后,还要做繁重的家庭功课:一小时练习弹钢琴,两小时做拼音认字和算数作业,一小时学英语。他的培养目标就是在就学前识字一千,算数一百,有艺术和英语特长。

    这其实是个较为普遍现象,我们的孩子正在努力的学习知识,而无论是家长、学校乐意看待这一现象,只因他们对小孩子充满了升学的期待。若有人问孩子这般辛苦是为了什么呢?怕是十个人都会说是为了念一所名牌小学,而念名牌的小学的目的呢?为了进一所名牌中学?之后呢?考名牌大学!

    如果说笔者之前也是抱着同样想法,那在看了这几则国外幼儿教育的短片后,我感到了自己以前视野的局限。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希望你的孩子将来仅仅是考上一所名牌大学,还是希望在他的一生里都能不畏恐惧,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进而挑战自己的极限呢?我想大多数家长都会选择后者的吧。

    可是,无数教育人士,哪怕知道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问题,哪怕高呼口号要进行“素质教育”,但实际走的只能是“应试教育”老一套,因为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要我们的高考指挥棒不变,素质教育也不可能有大突破。

    那高考制度为何不能改变?看下这次“清华七校联考”和“北大七校联考”的事情就能知道。但凡有仔细研究过他们联考方案的人都清楚,这无非是将原来自主招生考试的形式改了下而已。之前,一个考生如果要报五所学校的自主招生,可能要参加五所学校的考试,但现在呢,学校联考后,他只需参加一两个联考就行了。无论从学校的角度和学生的角度来说,都减轻了负担。

    有些网友在网上质疑,说这是“争抢生源的恶性竞争”,但笔者研究发现,这个联考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学生自愿参加的。至于要报哪所学校,也是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同一个联盟中,不想去的学校完全可以不选,这怎么能算“争抢生源”,又怎么谈得上是“恶性竞争”呢?

    至于,还有些网友在网上质疑,说“联考之中可能滋生腐败”,笔者也是有不同意见的。不要忘了,学生即使通过了自主招生,还是要参加高考的,你高考达不到要求的分数线即使获得了自主招生优惠也是白搭呀。

    坦率的说,笔者认可并且眼红国外的素质教育,也衷心期望中国能早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但假如连“自主招生”这还谈不上高考制度改革,纯粹只能算做是几个高校考试方式稍作改变,都要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那即使再有抱负、再有改革思想的人当上了教育部长,也不敢轻举妄动谈改革了。这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在上下难求索”呀。

    又联想到以前曾听说的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接受教育记者群访时,曾遗憾地感叹“大部分教育记者没有学过教育学”一事,笔者真心希望,那些对教育评头论足,自以为都懂教育的人士,请以此自勉吧!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