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开学前,笔者在山西永济市调查发现,农村不少学校挺漂亮的教学楼被弃用,成了空巢,有的则变成了养猪场,大部分教室成了猪圈,有的教室屋顶已露天。农村学校关闭,城镇学校却爆满。笔者在位于永济市东街的银杏小学看到,这里人满为患。( 11月 2日《人民日报》)
村民李某投书人民日报,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冰火两重天般的场景:这边是门可罗雀,杂草丛生,肥猪登堂入室;那厢是人头攒动,教室爆满,读书声不绝于耳。而在笔者看来,这是某些地方盲目推行“撤点并校”留下的一个“后遗症”,浪费了教育资源,损害了教育公平。
不可否认,实施撤点并校,让学校向县城、集镇、中心、交通干线集中,在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推进基层教育科学均衡发展,实现中小学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质量评价一体化,解决学校过于分散、规模过小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笔者以为,不切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一刀切式的“撤点并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
不难想象,学校都向县城、集镇、交通干线等地集中,必然给远离城镇且交通不便的农村家庭的孩子上学造成极大不便。笔者尤其担心那些年龄较小的适龄儿童,他们基本上都不会也不懂得照顾自己,谁又放心让他们独自一人“背井离乡”呢?那么,作为父母,只能是选择“陪读”或让自己的孩子失学——前者必然加重一个家庭的教育负担,后者则是家庭被迫剥夺了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农村孩子过度涌入城镇学校,去争抢有限的教育资源,既影响了教学质量,又给城镇孩子造成了不公。
更重要的是,当“撤点并校”给农村家庭,尤其是给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造成上学难时,它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就背离了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的决策理念。因此,各地在推进“撤点并校”的同时,也应该在农村适当保留一些初小和教学点,以方便低龄人口入学,彰显教育部门在“撤点并校”决策过程中的人性化理念。为此,笔者但愿决策者在每撤掉一个学校时,都要持极其谨慎负责的态度,从而使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应,而又不损害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权益。
11月1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科学划定学校服务范围,公平分配优质教育资源;加快薄弱学校建设,加大改造力度,缩小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的差距,并努力办出特色”。这无疑是又给盲目“撤点并校”敲响了一记警钟;同时,也给城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提出了新要求。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