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昨天报道常青花园探路“放心拼车”,运行一年以来没有出现一起事故或纠纷。
“顺风车”、“拼车”已经不是新鲜事物,鉴于其具有减轻交通压力、节约资源能耗和方便出行等优点,在很多城市为人青睐。以“武汉”、“顺风车”、“拼车”在网上搜索,可以发现许多相关运营网站。这些网站大多不是由什么公司或单位主办,而是由上班族或其他个体自发建立起来的免费信息发布与获取平台。网站的信息分类细致,持续不断的信息,问询、留言不断,说明并不是无人问津。
我们所说的“顺风车”、“拼车”,主要涉及上下班拼车、长途拼车、拼车自驾游等多种情况。有的是小区居民拼车,有的是同一条线路的出行人拼车,有的是因城市扩大化,住边远地区的居民根本缺乏公共交通方式而拼车,情形不一。“顺风车”本质上不同于无营运资格,却以营利为目的的车辆,前者是社会生活中自发的互助行为,并不恶意危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而后者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属打击、取缔的范畴。
但即便如此,拼车仍然备受争议。在法律法规层面,因为没有相关规定,“拼车”常被认为处于地下状态,名不正言不顺;在行政管理层面,“拼车”有时被等同于非法营运,有的又被认为此为公益,值得提倡,意见并不统一;社会意见层面,出租车行业又认为这影响了正常客运秩序。好处、坏处、忧虑、无奈,任大众自得之,也自说之,既成事实之下,表面上相安无事,本质是凸显了此一问题的复杂性。
应当澄清一种误区。现有公共交通资源承载不了,或者人们认为现有公共交通资源不合理,才使一部分人转向“拼车”。由于其并不以营利为目的,“顺风车”实际上是帮助分担了公共交通资源的责任,并非是在“抢”生意。问题只在于,作为一种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没有进入规范的交通方式,仍然显得分散化、非安全化,管理上怎么来跟进,又需要怎样的配套?
纯粹方便,不出问题,什么事情都好办,出了问题,往往会导致一种无法回避的冲突性,这正是人们发出吁求的最大理由。“顺风车”最开始是基于熟人社会的道德信任关系,但现在已是一种日益普遍的社会现象,已经有案例表明,在利益和责任分配面前单纯的道德信任可能会显得虚弱无力。大家都是为生活里的小方便与小成本负担考虑,却有可能在此期间而生事端,权利义务无法明晰,导致责任承担的模糊,拼车已经涉及到某种社会秩序,也与很多人的人身财产权益相关,需要引起重视。
社会在发展,各种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合情合理不合法”的矛盾在许多领域都会存在,对此,是“积极解决”还是“被动等待”,道理不言自明。事实上,在一些时候,人们在具体的拼车过程中已经在寻求制定一些协议,为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着想,很多地方的“两会”上,“拼车”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些都体现了关注的热诚与寻求办法的努力。
除此,还需要有其他方面来对接。制度的完善、城市管理者的关注、法律专业领域的探讨,都需要与时俱进,要不要及时出台一些规章制度,要不要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通过调研掌握基本情况,寻求解决问题的更多办法?常青花园以一个社区的作为展示了尝试的可能与空间,在更大的可能与空间里,化被动为主动,将“拼车”纳入讨论甚至规范、政策的考量范围,需要展示更多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