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主要议程是讨论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指南”。外界纷纷猜测“包容性增长”提法将进入“十二五规划”。
正视现实,辉煌的“十一五”即将把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接力棒传递给“十二五”。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十一五”创造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勇敢地承接“十一五”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运用全社会的力量和智慧一一进行破解,谋求更好更快地发展。
勿庸置疑,未来的五年,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五年里,我们有太多的关键性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收入分配不均、垄断企业的“门槛保护”、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公共品建设的滞后、政府产业政策的随意性、公共服务享受不均等等。问题多而杂,攻克的难度可想而知。解决这些问题,既急不得又慢不得,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要找准破解的利器,进一步进行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深水区”改革。
纵观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中国改革面临的这些难题,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所表现出来的都是“结果不平等”。那么如何修复和解决它们呢?一种办法就是简单地从“结果”入手,生硬把“结果”就“平等”。如此粗暴地调控,不仅无法“治本”而且难以治标,更有可能因此引发新问题,甚至社会动荡。显然,这种办法不可取。另一种办法是从体制机制入手,做到机会平等、共建共享,让人人得到发展,让人人实现可预期的梦想,达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显然,这是步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攻坚改革难题最可取的办法。
这种解决社会不公问题的新思路,正是“包容性增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内容包括公平正义体现核心价值、调节个税缩小贫富差距、形成成熟的公共生活领域实现“共同治理”、扩大内需重在引导居民消费等几大方面。笔者以为,“包容性增长”正是中国未来改革攻坚的利器。
“包容性增长”是在前不久举行的APEC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中致辞中,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及的一个新概念。按照胡锦涛主席在致辞中的表述,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际上,“包容性增长”并非一个陌生的概念,她是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理念。
作为普通的中国公民,在我们看来,发展依然是“包容性增长”的主线,是“包容性增长”的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世界前进的潮流。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近三十来年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今年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均财富数量还很小、发展成果惠及的普遍性还不够、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还很突出。发展不够、不均衡,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实际。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发展,也只有依靠发展。未来如何发展?当然是“包容性增长”。可见,“包容性增长”是新的发展战略,是回答时代提问的崭新答卷。
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十二五”规划,即将放飞色彩斑斓的未来。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广大民众希望未来五年是“民富五年”,是居民收入与GDP民涨的五年,是人人享有一样的公共服务的五年……这些期盼和梦想,正是“包容性增长”的题中之意。
“包容性增长”并不是遥远的梦。其实,她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江苏昆山,外来人口与当地人口一样,享有接受教育、退休待遇、医疗服务等权利,因此荣膺“联合国人居奖”;陕西神木全民免费医疗,吴起全民免费教育;一直隔江不便的崇明岛居民,即将在家门口迎来高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这些都“包容性增长”的良好开端。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征程中,有“包容性增长”这一利器,“弹簧门”、“玻璃门”、“垄断门”、“权力门”等影响经济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壁垒将逐步被拆除,无论是青年、孩子还是老人,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无论是富者还是穷人,都将一起平等地参与发展,人人都是发展的主人,人人才能平等地享受发展成果。
当然,“包容性增长”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命题,付诸实施不可一蹴而就,还需一系列配套措施,需要遏制权贵既得利益群体、加强立法和执法,需要大胆地创新机制,需要探索改革的尖兵和勇士。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