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谈究竟算什么问责?

2010年10月13日 14:18   来源:光明网   梁江涛

  据中国国土资源报消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巩固房地产调控成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决定,对省级人民政府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进行考核与问责: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要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中国新闻网10月11日)

  又见“约谈”,笔者理解大致有五层意思,一是有事要谈;二是善而不谈,工作做得差的才找你谈谈;三是先约后谈;四是“避而谈之”,即“圈子内的事”;五是“上找下谈”,“约谈”已演变为一种行政程序,一般都是有隶属关系的上级找下级谈或有管辖权的监管部门找管理对象谈。即便作为行政程序,约谈也只是问责前的一种“警告”或俗称为“打招呼”,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问责,没有必要作为问责的新规单列,难道说有关部门拿它作为一大“创新”与“亮点”?

  人们都会有一系列的疑问,谁来约谈;跟谁约谈;约谈什么;什么情况下约谈。如果仅是内部掌握的程序,约谈不公开,谁能说不是“泛泛而谈”?谁又知道他们不是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边吃边谈?约谈不好,下面可能会有药搽你的头——“甚至追究责任”,公众兴许能看到一些跟进动作;如果谈得很“投机”,谁也不知道曾有“约谈”这回事。如此缺乏细节与个案链接的“约谈”,对楼市问责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值得怀疑。

  追根求源,“约谈”出于纪监部门的“戒勉谈话”,是实质性问责的前奏。而根子在香港那边——香港廉政公署“请喝咖啡”。廉政公署的“约谈”绝非大而化之的谈话,“请喝咖啡”是开心事,但如果“喝咖啡”的邀请是廉政公署发出的,谁都会吓出一身冷汗。廉政公署之所以使腐败分子闻风丧胆,靠的就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和秘密侦查手段。通过与涉嫌职务犯罪者的正面接触,或单刀直入,或剑走偏锋,或巧妙周旋,或迂回出击,最终收集到确凿证据,查实腐败案情,将确有腐败行为的官员扳倒。廉政公署曾对一名高官贪腐行为秘密调查9个月后,才在一天早上请他“喝咖啡”,对方如梦初醒。常听说内地监督官员向香港学习查办腐败,可不能光学个皮毛,买椟还珠。

  楼市问责指向个案,“约谈”才有意义。调控不能等着房价再上涨回头来约谈,应由政府部门对房价过高、民众反映强烈的地区和楼盘展开调查。调查的内容为所有成本,最终依现行房价计算楼盘的利润率,向社会公布。政府根据其成本构成情况和利润率对开发商实施具体的调控干预和后续监管。对违规虚增成本的,以价格欺诈违规行为予以处罚,责成作出价格调整。对成本畸高,隐藏猫腻的,由反腐部门跟进调查,对失职渎职,官商勾结,与民争利,坐地分肥的腐败行为,坚决查处到人。见诸上述查处之中的约谈,除了对被谈话人进行警示、训诫外,还可责令具结悔过或建议有关部门予以党政纪处分。其约见谈话结束还将向被谈话人所在单位通报,并跟踪了解被谈话人的表现,视情作出处理,其效力与“请喝咖啡”相差无几。这样,调控政策方能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有责必问,问则必严。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