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每100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与欧盟15国、美国、日本相关调查进行比较时,在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方面,瑞典排名第一,中国名列最后。在对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上,中国也几乎排名最后。(中国青年报)
专家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中国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依然很低,导致科学素质总体偏低。同时,中国也缺乏专业的科普人才。这种说法当然没错,但并不全面。公民是否具备基本科学素质虽然与受教育程度有关,但并不一定就能划等号。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受骗加入邪教或被李一、张悟本等“养生大师”、“神医”所蒙骗的人中,高学历者并不在少数。科学素质调查中,有些研究生学历的人,科学素质还不如农民。显然,科学素质不能与学历、职业简单挂钩。哪怕是受教育程度不高者,只要经常读书看报,对“酸雨”、“DNA”、“纳米”和“通货膨胀”这些名词也不会感到陌生。反之,那些很多高学历者如果始终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知道读死书,那对上述名词一无所知也并不奇怪。
中国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较低水平,需要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来缩小差距。但在扩大受教育面、提高国民文化程度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提高教育质量。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低某种程度上也是应试教育的恶果之一。中小学生是科普教育的最佳对象。但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中小教师把教学大纲奉为圣经,丝毫不敢越轨,哪里有空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而背负着沉重学习压力的中小学生,每天的作业都做不完,当然也没时间看科普书籍或科普影视节目。难得看半小时电视也多是老师规定的《新闻联播》,因为初中入学考试和中考、高考要考时政题,等到了大学,虽然学习压力减轻了,却又面临找工作的烦恼,哪有心思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难怪“养生大师”李一、张悟本能轻而易举骗倒许多大学毕业生。而素质教育不仅能让学生甩掉沉重的书包,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要培养基本的科学素质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也用不着专门进课堂,只要多读书多看报自然就能提升科学素质。关键是自己是否重视,有没有科学求知欲。这方面各级科协和政府相关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表面上看,很多地方对科普工作都很重视,不仅有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财政预算中也按每人一元的标准编列了科普经费,科普社区、科普村的牌子也发了不少。但显然都只是表面文章。科普经费被挪作他用的情况非常普遍,科普社区考核也只满足于查台账,并没有考查基层科普的真实效果。在各级科协的汇报和总结中,科普成果没有不丰硕的,市民学科学热情没有不高涨的、科普工作成效没有不喜人的。但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然很令中国科协失望,科普工作的落实情况并没有地方科协的汇报和总结中说的那么乐观。
要提高和促进公民科学素质,不仅要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改进科普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使之适应于新时代的新要求,还应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传统教育中加大科普宣传教育的比重,把科学素质测试列入升学和选拔人才的考核内容。一旦科学素质测试和中、高考及各种人事考试挂上钩,原本不受相关部门和社会重视的科普工作立刻会成为“香饽饽”,备受推崇不说,科研人员从事科普的积极性也会大为提高。当然,对各级政府和科协的科普工作考核力度也应相应加强,考核应更注重实际科普效果,而不是书面台账或活动记录。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