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时节,笔者在下乡时碰到了两件有关农民种田的事,并由此引出了更深的话题。
一是某户在浇地时,大水漫灌,浇得太多,多余的水冲出田外,直浇到公路边、房屋旁。笔者问主人知道这样浇的危害吗?答案是只花钱多一些罢了,而不知道更严重的危害:多余的水把土地的很多养分都带走,并会对江河或地下水形成污染。
二是不少特色种植农户,在一块地上七八年或十几年连续种植大蒜、辣椒等同一种农作物,而把轮作倒茬、休耕等科学耕作方式都丢弃不顾。这样的种植,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越来越多等问题怎样解决?答案是多施些化肥、多喷些农药算了,实在不行再换地继续种。
多年来,各地类似的事例屡见不鲜。如今,科技示范户、示范乡、示范县到处都是,大量的科技人员常年活动在农业第一线,各种科技培训班如雨后春笋,那为何上述事情还时常出现呢?经了解,这其中既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客观原因,也有制度不全、管理不力等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至今仍然有不少农民的科学素质不高。
在现实中,那些农户的做法违背科学,近乎蛮干。但不能简单地说他们只顾自己的经济利益或方便,不考虑给生态或社会造成的危害等,蛮干的背后是他们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修养。
科技人员下乡主要是传授一些种植、养殖、加工方面的实用技术,而广义上和深层次的科学种田牵涉到农民的科学素质。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项比较细致艰苦的工作,首先要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当地农民的文化程度及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违背科学的典型事例,有的放矢,用简洁通俗、形象生动的语言,运用电视、报纸等各种手段,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讲述。其次,各地政府一定要重视这个“不起眼”的事,要从经费、人员等各方面予以支持。再次,要有长期规划,不能指望短期见效果,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科学素质的提高就是人的素质的提高,而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新农村建设质量的高低。诚愿更多的人能把此认识认真落实于日常工作中。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