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旧城改造者没兴趣谈“文化”

2010年09月22日 08: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朱述古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近日在第二届“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上表示,自己非常反对“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这两个流行词语。他说,这两个词是没有文化的,使用这两个词的人也是没有文化的,在这样的口号下,我们很多城市在迅速失去文化记忆。(《中国青年报》9月21日)

  在当前的语境中,指责“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没文化,很可能只是自弹自唱。醉心于旧城改造的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没兴趣甚至也没工夫和谁谈什么“文化”。

  不必讳言,很多建筑历史文化的湮没,都是在旧城改造的口号下发生的。那么多名人故居,那么多古旧建筑,连同背后的人文气息,伴随着高楼拔地而起而永远消失。对于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的确是不幸的事情。但是,对古旧建筑的保护,显然无法带来GDP的大幅增长,也无法为地方官员带来引人注目的政绩。这一点地方官员心知肚明。哪怕一些地方官员再有文化意识,个人的文化情结也往往扭不过GDP的大腿。

  旧城改造的收益,远远不止于GDP的增长。旧城一般都居于城市的繁华地段,可谓“寸土寸金”。虽然改造的过程费力劳神,但一旦改造成功,不仅崭新的城市形象为官员脸上贴金,而且土地级差地租的巨额收益,也会让地方政府赚个盆满钵满,开发商也能获得稳定而丰厚的利润。哪怕世代居于旧城的市民,只要补偿合理,他们也会欢天喜地。

  诚然,并不是所有城市的政府都视历史建筑遗产如敝屣。单霁翔局长就提到了京津两市的不同做法,北京从三环开始摊大饼似地由内到外搞建设,天津则跳出旧城建设新区。很明显,天津市的做法更有长远眼光。但需要注意的是,天津市跳出老城建新城的做法开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业。如今,“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天津模式”已经很难复制。因为在城郊新辟一块“处女地”,政府的前期投入要多年后才能收回,地方财政将为此背上沉重的“包袱”。

  看似灰头土脸的旧城,在文化人眼里是一块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的宝地;在地方官员和开发商眼里,却是一块令人垂涎三尺的肥肉。究竟是开发还是保护,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答案不言而喻。在政绩考核的GDP导向和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财政命脉的背景下,奢谈保护旧城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厢情愿。这种状况让我想到一则笑话:父子俩经过酒店时看见一辆豪车。儿子说,开这车的人一定没文化。父亲说,说这话的人一定没钱。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