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就到教师节了,究竟给不给老师送礼?不少家长都在为此纠结。调查资料显示,100名家长中有60%的人表示曾给老师送过礼;30%的家长表示自己不送礼,但孩子会制作手工送老师;家长和孩子均不送礼的仅占10%!(9月6日《扬子晚报》)
随着教师节的临近,教师节送礼的话题日益成为热点。送与不送、送什么礼物成了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而家长是否应该送礼、老师是否可以收礼随之又成了许多人争论的对象。一些“好事”网友甚至就教师节送礼归纳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供千万家长学习和参考。当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之一。家长和学生借教师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平台,给老师送点平常之礼或对老师说句祝福话语,以此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本是极为正常的人际关系行为和情感表达方式。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教师节的送礼风却愈演愈烈,甚至蜕变为金钱攀比与较量的舞台,成了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承受之重。出现这种不良现象有着多种原因,比如:少数教师师德堕落等,但家长与孩子的角色错位、部分家长“包办”感恩,却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师节是一个感恩的节日。在老师所付出的心血中,学生是最大的、最直接的受益者。因而,感恩老师的主角应该是学生。不过现实中,许多家长尤其是中小学学生家长、名校学生家长却彻底替代了孩子的“主体”地位。随之而来的,感恩的形式超过了内容,本处于附属地位的礼品翻身做了“主人”。
客观说,家长对老师表达“心意”未尝不可,但不应颠倒与孩子的主次关系,更不应擅自作主一手“包办”。用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经验去置换孩子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用金钱“重量”和礼品“成色”去构建老师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堤坝,恐怕既是对自己,也是对老师和孩子的不尊重,毕竟于许多老师而言,“送钱”并不代表“尊重”。
事实上,教师仍然是一个相对比较伟大和阳光的职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在社会中也相对较高。更多的老师对教师节的“收获”要求并不高。有调查资料显示,64.78%受访教师表示“一条祝贺短信也会让自己心满意足”。如果缺少一颗感恩的心,家长过于贵重的礼物,过于物质化的“心意”表达,只会为自己和老师制造出一种进退维谷的现实困境。
无论是就“传道、授业、解惑”层面而言,还是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来看,要想让教师节回归本来面目和初始意义,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是让学生而非家长成为感恩主角。学生真心实意地对老师说声“辛苦了”、“谢谢您”,或亲手为老师做张贺卡,其实才是教师节里最大的感恩和最好的感恩。更加关键的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何让老师每天都感受“教师节”的温暖与温馨,或许更值得曾经的、现在的、未来的学生及其家长思考。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