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高考状元缘何仍热议四起

2010年06月28日 13:31   来源:华声在线   赵强

  广东履行去年是“最后一次公布”高考状元的承诺,今年不公布。此举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媒体记者们依然通过各种渠道最终得到了这些“状元”们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羊城晚报》6月26日)

  广东今年履行去年的承诺,坚持不公布高考状元名单,旨在给狂热的高考状元炒作降温。广东教育考试部门的良苦用心值得赞赏与肯定,但是高考状元的隐形却并没有打消公众与媒体的好奇心:没有官方的权威说法,他们访微探幽,推贤荐优,分工合作,居然找出了七八位“疑似状元”——摆酒庆祝,宣传炒作,热闹劲更甚往年。 “不公布”倒比“公布”还纷乱复杂,这恐怕是有关方面始料未及的。

  这种现象说明,教育考试部门的口风松紧并不能调节控制“高考状元热”的温度。首先,公众心理中结下了根深蒂固的“状元情结”。无论是旧文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扬眉吐气,还是今天人们用来砥砺个人学习意志的“知识改变命运”,都将了解、掌握与追求知识的学习、考试赋予了强烈的功利色彩——现代的高考状元仍然担负着旧时金榜题名的炫耀性功能与工具性目的,因此,根除公众心理中的封建遗存意识仍有待时日。其次,公众的“状元情结”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现代商品社会中,“高考状元”的功名幻影被复制、扩散……炒作“高考状元”的更真实目的是扩大学校名声、推销厂家商品,而“高考状元”们则可能在商业泡沫破灭的某天沦为被嘲讽、攻击的对象甚至是替罪羊。在今天,“高考状元”最本质的性质其实是满足公众隐微文化心理与实现商业目的的社会消费品。

  可见,“高考状元”的存在基础是复杂生态环境中的社会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难以凭一己之力迅速涤荡偃息。但是,“高考状元”并不单纯是一般的社会消费品,这个名衔更是与现代教育考试制度相关的特殊现象。对“高考状元”的痴迷也反映了素质教育工作本身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迷津,只有素质教育真正深入人心,才能产生真正的学习乐趣与对知识的诚挚向往,新的教育价值判断标准也将油然而生——其中的因果关系不能倒置。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负有更多的责任,在包括高招录取在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坚持更加科学、透明与公正的原则,削弱“高考状元”的价值标杆作用,才能完善现代教育体制。届时,“高考状元”公布与不公布将不再成为问题,那顶多是个小小的惊喜与令人愉快的花边新闻,因为大家都能以平常心视之。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