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中国内地各省市的高考状元相继出炉,北京的“高考头名”也成为街头巷议的焦点人物,媒体不惜力气“追星”、花大篇幅“捧星”。(6月24日《中国新闻网》)
对此,有关人士产生了忧虑,认为,各省市高考状元被追捧,被“追星”,很不正常,美国《侨报》副总编辑乔磊在内地撰文指出,美国名校根本不把考试拿满分的学生真正当回事,如果只会读书,而无创造性,这样的学生不会被看好。
有专家指出,对“高考状元”的过度宣传,将对社会风气和教育改革有着不良影响,这种“学生版的成王败寇”的现象,会让人十几岁就率先体会到世态炎凉。
当然,这些话似乎有见解、有道理,但是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加分门”“替考门”“舞弊门”频频曝光的现实语境下,指责对“高考状元”的炒作,就有掩耳盗铃之嫌。
笔者以为,炒一炒“高考状元”有何妨,歌星可以炒作,影星可以炒作,流浪在街头的“犀利哥”可以炒作,上征婚节目的“拜金女”可以炒作,十几年如一日,苦心发奋,努力学习,最终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难道不该站在新闻的聚光灯下,让社会认识,让大家了解?
事实上,对高考以及围绕高考所产生的各种关注,其实是“不由自主”的,同样,参加高考的学子和家长想知道是什么学校什么人,考得那么好?这不但是欣赏和学习,也是一种监督。曾经有个地方就是把去年的高考文科状元,从民族成分造假中监督出来了吗。还有更小的学弟学妹希望从他们身上,借鉴到好的学习经验,以及应考的技巧。
从古到今,见贤思齐,关注成功者,了解有成就的人,看看出类拔萃或者机遇很好的的人,这是习惯,也是人类本有的好奇心。买个彩票中了大奖都会被媒体追捧,难道考出了好成绩不值得关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样的范例比比皆是,杨利伟早就是我军优秀的飞行员,但如果不是成为中国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谁会关注?钟南山,早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如果不是在攻克“非典”战斗中,力挽狂澜,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再说了,社会就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职场,与其让学生在虚拟的平和中享受温情脉脉,不如告诉社会真相——竞争是无处不在的,是永远的。优胜劣汰,是生物进化的规律,也是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铁律。
不得不说的是,虽然有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或者说“高考状元”不是人生状元,更不是事业状元,但是,不得不直面的是“高考状元”付出的辛劳,远远高于考低分的学生。用哲人的一句话,天才中肯定有白痴,但是,白痴中永远不会有天才。同样,考高分者肯定有低能,但是,低能者肯定考不了高分。
鲁迅先生评《红楼梦》时曾经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看待“高考状元”不是炒作的问题,而是怎么看的问题。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