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让人悲哀的调查结果。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近针对年轻人进行的一次调查中,88.1%的人表示,身边存在“炒钱族”,76.8%的人对“单靠踏实工作难以致富”深表认同。而在此之前,北方论坛上一条题为“工作40年不如炒房3年”的帖子引发热议。发帖人说,当下年轻人通过踏实工作,已很难走上致富道路。“很多长辈辛苦工作一辈子就积攒下几十万元。相反地,很多根本不踏实工作的人,仅仅靠炒房、炒股就成了百万富翁。”(6月22日《中国青年报》)
仿佛是为了印证这个调查的可靠性,当天还出了一则“46岁老木匠为了多挣120元连续工作20小时猝死”的新闻:湖南湘潭农民方彰海为了改善家庭经济,在长沙一工地上拼命加班,在连续20小时的劳动后,第二日猝死于工棚。(6月22日《浙江在线》)
从“劳动光荣”、“劳动致富”的时代概念,到如今占据年轻人思想主流的“劳动难以致富”的概念,直到现实版的农民工日日操劳却仅得温饱的事实,社会对于劳动的价值观在几十年间发生了颇为复杂的变化。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进入“资本致富时代”,致富途径增加的事实,所以,我们似乎也不必为年轻人热衷于炒股、炒房而感慨。理财教育——事实上,理财教育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从小学就开始的一项课程,而在中国由于之前只有劳动报酬这个单一途径,中小学生的理财教育一直匮乏——自这一代年轻人开始,对基金、股票等理财工具的学习甚至该进入素质教育才对。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甚至该欣喜才对。但另一方面,七成以上的年轻人不认同劳动致富,却折射出如今社会发展的种种矛盾。
“劳动难以致富”,那么,是谁只能主要靠劳动生活呢?农民、农民工、产业工人、一般手工业者、教师、一般办事人员。对于这些社会中下层人员来说,在现行体制下,辛勤劳动一辈子,最好的结果只是“脱贫”,致富,事实说明,那只是一个传说。用一个通俗的说法来说,劳动不值钱。在劳动力议价能力明显弱势的情况下,一个产业工人想获得更多的报酬,只能超长时间地“被加班”,或者像湘潭农民方彰海那样,将超时劳动作为一种常态。即便如此,跨越社会阶层的奋斗理想,在社会分层愈加固化的现实下,可能性几乎为零。即便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吧,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最大的可能也只能做一名城市里整日奔波的“蚁族”。
这个社会中,谁已经先我们而去,成为一部分早先富裕起来的人群呢?商人、老板、大型国企管理者阶层、个别领导干部、一些专家学者。跨越政、商、学三界的先富者阶层,有一条清晰的权力、资本、知识精英相互交织、垄断社会资源、共同分配社会财富的脉络。对于商人和企业主来说,有清晰的产权和资本致富的快速财富积累途径;而一些握行政权力者,可以凭借灰色收入、完善的社会福利等渠道等完成财富积累;一些专家学者,在知识与资本的联盟中,实现了知识本身的财富收益。这几个阶层的财富积累过程,都不是本次调查中“踏实劳动”的范畴。
针对此次调查的结果,一些学者表示担忧:年轻人如果轻视甚至践踏工作的意义,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但当整个社会的已经从机制上难以保证劳动的收益时,劳动的意义必然沦陷。辛勤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被权力和资本轻易掠去,单凭劳动自身难以实现阶层流动和财富积累,那么,专家眼中的“浮躁风气”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必然产物了。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