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空话不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惯例

2010年06月23日 11:00   来源:红网   易晖
    从今年起,西安计划用10年时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市文明办、社科院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市民人文素养培育对策研究》,对市民素质提出了基本标准,例如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6月22日《华商报》)。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纷纷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西安现在才凑这个热闹,已经显得有些落伍,而且有点“自我矮化”。其实,古都西安在汉唐时期就是当时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有大批的外国使节、朝拜者和生意人来往于此,有“西方罗马,东方长安”之说。无奈风水轮流转,近代以来,国际化大都市多转移到沿海地区,西安这个曾经的国际化大都市一度沦为“废都”。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西安城市名片上的称谓很多,如世界历史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航空航天城等等。凭这些条件,西安的国际化大都市梦想不算“白日梦”。

    但是,西安计划用10年时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还是有点拍脑袋的意味。国际化大都市不是自己命名的,有一套国际公认的标准。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大都市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位列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对世界经济有相当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经济运行完全按国际惯例,并有很高的办事效率;三是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综合服务功能强。有网友悲观地认为,按这样的标准,我国真正可以称得上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可能一个都没有。而西安的优势更多表现在文化方面,其经济、贸易、金融方面的竞争力离“世界影响”差得远。国人一般只知道西安可以生产“大飞机”,再说不出西安的其他国际化项目,其著名的羊肉泡馍也没有加入国际贸易的趋势,说西安10年时间就要初步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是不是过于乐观了?

    再看具体的“创国际化”措施,西安市文明办、社科院对市民素质提出了基本标准,包括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应当承认,西安毕竟是13朝古都,对母语很尊重,在奔国际化大都市的道路上并没有盲目崇拜英语,而是同时崇拜繁体汉字,真是既有创意又显得有几分可爱。也许号召市民学繁体汉字,在西安这样的“文献之都”确有必要,不仅有利于在国际化中不忘记老祖宗,还有利于东西方文化双向交流。再说,一般市民认500个繁体汉字也不算难。但是,要让一半市民会说900句英语,既要诵读唐诗、宋词,也要诵读歌德、普希金,就相当雷人和搞笑了。

    在笔者看来,学习英语要有交流的环境和交流的目的,否则就是做无用功。在昆明的石林风景区,许多卖工艺品的大爹大妈都会几国语言,因为他们要做国际贸易,就有克服困难学习外语的巨大动力。所以任何地方的政府都不必为了国际化而要求市民学外语,只要把旅游搞好,把国际贸易做大,与之相关的市民自然会主动学外语。

    而让市民诵读歌德、普希金的专家,想必外国文学的修养并不怎样。歌德、普希金固然是伟大作家,但外国的伟大作家多了去了,西安要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并非只有歌德、普希金所在国家的人民来“化”,凭什么仅仅让西安市民诵读这二位的作品?更成问题的是,这些“具体措施”被列入“国际化大都市市民人文素养培育”课题,不知道怎么落实——谁来监督一半市民认500个繁体汉字、说900句英语,并诵读唐诗、宋词和歌德、普希金?也许西安有关方面根本就没有想到要落实这些措施,仅仅是为了向国际化大都市“歌德”而说些空话。君不见,昆明上世纪也曾经号召市民说“世博英语”,不久前又要求公务员学“小语种”,却不过是一阵风。所以,西安市民用不着紧张。

    不过,说空话可不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国际惯例,官员和专家一旦养成信口开河的习惯,会给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设置障碍。前面说过,国际化大都市要有很高的办事效率,不能有措施不落实,官员的大话说不定会影响世界经济。西安一半市民不妨反过来要求官员和专家:说话做事要再严谨一些,别让国际化大都市的人笑话。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