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起,西安计划用10年时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市文明办、市社科院近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市民人文素养培育对策研究》,对市民素质提出了基本标准,例如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华商报》6月22日报道)
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文化角度而言,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文化古城,西安本身就是无可争议的国际化大都市。这是一种基于深厚文化的自信,也是国际化大都市最重要的精神元素,所谓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只是西安对全球化过程中的城市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已。意识不到这一点,所谓国际化就容易流于纯粹的接轨和全盘西化。而真正的国际化是融合,不是迎合!
我不认为英语热就必然是崇洋媚外情结在作怪,国际人才的多寡、市民英语的冷热是城市国际化标志强弱的一个体现,而世界上很多国际化大都市都避免不了这个语言融合过程。但这是有前提的,很多国家的基础教育都推行双语和多语模式,但其学习英语并不纯粹为应对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需要,更是一种语言训练手段。这也是为什么英语教学在中国一向薄弱的原因:当一种语言被过度工具化和实用化,学习这种语言就会少了很多快乐的心态。让一个英语底子薄弱的民族,半个城市的市民都必须掌握英语,本身就是不符合国情的。强掀英语热,是习惯性的低姿态接轨心理使然。
北京奥运曾极大刺激起了市民操练英语的热情,从奥运宣传员、义工到居委会大妈、出租车司机,人人都以会说几句ENGLISH为自豪,这其实是一件特别好的事,说明咱们的国民和市民,前所未有地具有世界公民意识。但你能说,如果市民英语遇冷,北京就不是国际化大都市了吗?
我觉得,英语不是国际化的决定性标志,公民意识、环境友好、市民的人文素质以及城市管理制度,才是衡量城市国际化水准的最重要指标,一个友善的笑容,一种自信的神情、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才是更具感染力更易辨识的国际通用“语言”。西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大气天成的人文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文化符号,任何语言都无碍西安向国际社会释放强大的文化电流,也许西安的魅力正在于此,又何必削足适履?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