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雇员制虽好但推行很难

2010年06月21日 13:45   来源:千龙网   刘纯银
    日前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在广州“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暨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论坛”上说:雇员制是将来公务员改革的趋势,将来综合管理类公务员将沿用现行公务员制度,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将越来越多采用雇员制,政府雇员可以高工资、高待遇,但不是终身制。(6月20日《广州日报》)

    所谓雇员制,是指政府以契约形式聘用、管理某些专门技术人才及承担部分临时性、勤务性工作的人员的公共人力资源制度。它以劳动合同为主要手段,来界定、规范和调整政府与雇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优化和组织形式的完善,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社会发展提供多样化和高品质的公共产品。

    由于政府雇员制把市场用人机制引入政府机构,不仅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还淡化了政府机关的官本位色彩,打破政府机关只进不出的用人弊端,所以西方一些国家,比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喜欢采用,认为实施政府雇员制是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据了解,这些国家有20%的政府岗位是临时政府雇员,且雇员的比例在政府中逐年增长。

    近几年来,我国也有一些地方尝试政府雇员制。最早推行政府雇员制是2002年6月,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雇员管理试行办法》,随后,上海、无锡、武汉、深圳等地都推出了这项制度。一时间,“政府雇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被寄于厚望的雇员制真能产生“鲶鱼效应”吗?然而,从我国一些地方试点雇员制的结果看,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即“不尽人意”。这也昭示着雇员制虽好但推行很难。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专家毛寿龙教授一语中的,政府雇员制是对当前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一种创新,还缺乏相应的制度配套,特别是政府雇员制与现行法律制度是脱节的,不能匹配。如现行《公务员条例》中并没有规定在公务员系列之外有政府雇员,其中只规定了工勤人员。

    另外,我国与西方一些国家国情不同,尤其是实施政府雇员制的一些西方国家,政府机构一般比较精简,冗员不多,增加一些临时性的政府雇员,可作为政府工作的应急补充。我国则不然,我国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上班时间“喝茶水、嗑瓜子、看报纸”是对公务员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尽管,中央一再要求“精兵简政”,压缩人员编制,但实际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好不容易裁了一些冗员,可又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这个部门裁下来的人员安排到另外的部门,到头来公务员的实际人数并没有减少。据了解,近些年我国财政供养人员仍然呈上升趋势,其速度相当于我国人口增长的三倍。因此,笔者认为,雇员制的问题核心还是现行公务员制度改革,尤其要在公务员编制上予以压缩。否则,就会出现有些专家学者所担忧的“留着媳妇请保姆”的现象,进而使政府雇员制演变成一种新的、隐性的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人员膨胀现象。

(责任编辑:年巍)

延伸阅读
  • ·公务员改革不宜向高薪养廉发展    2010年06月20日
  • ·甘肃小煤矿,“瘦瘦更健康”    2010年04月18日
  • ·10个副县长为何就“不足为奇”    2010年04月16日
  • ·妇科药开给男患者(图)    2010年06月11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