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裴钰先生继撰文曝光山东、安徽三地争夺“西门庆故里”之争后,再次在6月15日《中国新闻周刊》上撰文披露,福建的尤溪县、建阳市和武夷山市,以及江西婺源市,假借今年10月22日是理学大师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日的名义,以建设“朱熹故里”为名,各自倾注地区和省域之力,汇聚总量超过40亿元的资本项目,以作圣人“寿礼”。
历史上,朱熹是被世人奉为“亚圣”的道德君子,而西门庆是位挨千万人唾骂的色魔淫棍,故“西门庆故里”之争遭到人们的一致痛斥,一点不奇怪,那么,笔者为何认为“朱熹故里”之争更须警惕呢?因为它更有欺骗性、蒙蔽性,潜在的毒害也更深更烈。因为“西门庆故里”之争暗示的情色倾向十分显豁,人们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对其进行批判扬弃,而“朱熹故里”之争恰恰标榜的是旨在弘扬“亚圣”的道德价值观,让人们以为,这样一来就能阻止现代人的道德滑坡,救赎人伦纲常失范的现代人。其迷惑性正在于此。
这就不能不说到朱熹的学说。限于篇幅,不能较全面地评说朱子学说,在此,我只能就其学说中的核心理论做点简略评述。朱熹被称为理学“集大成者”,提出宇宙间先有“气”(可理解为物质本体),然后理依气而生万物。与人对应,则人性有天地之性(天理)与气质之性(人欲)两方面。朱熹认为:理是高于气的,天理是高于人欲的,只有顺理而行,人欲革尽,然后天理流行。由此得出他的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即存天理,灭人欲。后来这一哲学命题逐渐成为了道德命题,这是由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即与伦理学相契合所决定的。
成为道德命题后的“天理”不再神秘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封建伦理,“人欲”仍然泛指人的欲望,这样,此六字真言的意思就成了:要用儒家的纲常伦理来革除人的原始欲望,以求实现一种完善的人性即道德性,培养理想人格,从而达到成为“圣人”这一最高目标。这样的目标也太不实际了,用这样悬空八只脚的虚幻目标来强求人们革除欲望,与其说是痴心妄想,毋宁说是残忍残酷!
且不说,朱熹奉为圭臬的“理”即儒家的三纲五常是否属于万世不易的真理,单说在“人欲”的认识上,朱熹就犯了个大错误:他只看到“人欲”的危害性,而没看到“人欲”的积极性,一概将“人欲”视为洪水猛兽,这是十分荒谬的。其实,人的欲望本来无所谓善恶,关键在于达成欲望的手段是否正当。譬如性欲,如引导得法,可以加深夫妻间的感情,如失去控制,导致包二奶、小三等婚外情泛滥,就会害人害己。这都取决于当事人如何掌控的问题,而不能说性欲是万恶之源。人是不能没有欲望的,不然就会失去进取心和生命的活力,成为行尸走肉。冯友兰说:“活动之动力是欲。此所谓欲,包括现在心理学所谓冲动及欲望。人皆有欲,皆求满足其欲。种种活动,皆由此起。”松下幸之助将人类的欲望比作推动汽船的蒸气,企图将它消除,则无异于让船停止前进,往往造成断绝人类生命的后果。他说,“欲望本身既非善也非恶,而是生命自身,也可以说是一种力量。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这种欲望导向善的一面。”这都是常识,无需多说。
在此,我不想列举朱子学说对后世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五四先贤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猛烈批判,就一清二楚。我想提醒的是,凡这类纪念都是以歌功颂德为主,不可能对其人其思想做有鉴别的区分,往往是将糟粕当作精华来宣扬,这样极有可能对现代人带来误导甚至毒害。我不否认,朱熹学说有积极的一面,但以现代眼光去看,糟粕更多,窃以为,现在对朱子理学要重在批判和清算,而不是借纪念生日之名去加以宣扬光大,更不能无原则地予以接受和继承。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