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太短只争朝夕,中国如何成为人才强国

2010年06月12日 08:15   来源:人民网   郝 洪

  日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把人才问题与国家发展前途相提并论,在中央高层这并不是第一次。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而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标志性事件的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则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又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此番,《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则以法规的形式,将人才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相隔30多年,同样的“求贤若渴”,虽然时代背景已大不相同,但是,“公平”的原则却没有变。

  30年前,恢复高考、改革科技体制、大规模选拔派遣留学生等等,基于公平竞争、激励人才的理念而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帮助中国以最快的速度选拔培养出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人才。

  30年后,中国要在10年内完成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跨越,这,仍然离不开“公平”原则。所不同的是,今天我们所急需的公平,不是指微观的人才公平竞争环境,而是最基础的教育公平。

  对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选拔几个世界顶尖人才也许并不难,难的是,要培养出一大批成为社会脊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笔者以为,所谓“人才强国”,不是简单指一个国家能有几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而是看它所拥有的人才总量。一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所言,是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如果把“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看成是人才金字塔的塔尖和塔中,那么“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就是人才金字塔的塔基,他们是孕育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基础,是最需要政府培养和关注的一群。

  如何才能“培养造就数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是不是一个国家的人口越多,产出的人才就越多?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恐怕未必。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与之相反的是,人才产出的比例是最低的。为什么?不是农村孩子天生愚钝,成不了才,某种意义上讲,是因为教育不公,令他们丧失了成才的机遇。一如田野里的小树苗,在它刚要抽芽的时候,却因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而失去了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机会。

  只有通过教育公平,让教育的阳光均衡地撒向中国大地,避免因教育政策倾斜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只有实现了教育公平,保证最大范围内将全国受教育人群纳入人才上升通道,才能提高人才的产出率。

  著名学者胡鞍钢在前不久的一次演讲中提及一个数字,2008年,我国从事研发活动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达到161.4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从绝对数来看,这个数字不算低,但相较于13亿人口,这一人才生产率远远够不上“人才大国”的标准。要提高人才生产率,就必须夯实人才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这个角度上而言,从2010到2020,中国要成为人才强国,10年太短,只争朝夕。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