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建人才强国须冲决官本位笼罩

2010年05月29日 08:26   来源:燕赵晚报   滕朝阳

  官本位体制机制及其意识形态,会给社会带来一个极直观然而几乎是灾难性的影响,那就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很多都对仕途趋之若鹜。多年以来,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居高不下即是明证。人才或准人才呈现如此流向,必然导致人才的结构性失衡。这就像战国的苏秦、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可以名重荣显,又有几人肯下功夫去“究天人之际”呢?而纷纷进入官场的青年,经过几年磨练,虽然曾有学术理想或远大抱负,最终不“泯然众人”的怕也不多。

  5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确立了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人才发展总体目标。从现在算起,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时间只有十年。从历史和现实来考察,可说这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古往今来的竞争,都可以归结为人的竞争。中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口大国,最不缺的就是人。照理说,这样一个人力资源极为充沛的国家,向来又十分重视人才工作,不应当有人才匮乏之虞。但事实却非如此,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不足敷用,拔尖人才奇缺,某些领域里的尖端人才更是只能靠引进。不缺人却缺人才,人力资源大国没有成为人才强国,原因可以说出成百上千,但我以为最根本的一条,还是官本位作祟。

  一个人要成为人才,除非极少数天才,无不需要经过精心培养;而培养的责任,在一般意义上,自是由教育来担当。但教育又何尝能独立于社会?在官本位笼罩中,教育也被官本位化。“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提出的这个著名问题,很多人都从不同侧面做了回答,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解决方案,是教育的去行政化。学校若成了衙门,教师都热衷于当官,资源按行政级别配置,学术成果由权力裁判,在这样的土壤和氛围中,只能生出形形色色的怪胎,如何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培养人才要舍得投入,但只要看一看基础教育的投入现状,比较一下这现状在世界范围内所处的位置,真不免使人气短。财政大权掌握在行政长官手中,公款吃喝、出国考察从来不缺钱,但一到教育投入,往往就“捉襟见肘”、“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评价一个人是不是人才,自然要以专门人士的意见为准。但现在,恐怕还是以所在单位领导说了算居多。说你是人才,不是也是;说你不是人才,是也不是。这种现象目前虽不能说普遍,但还有相当市场,“白衣秀士”、武大郎一类的人物也不能说已经绝迹。在有些“官迷”的眼中,像钱学森这样的人才,其价值也未必比得上自己的顶头上司。

  在人才使用中,官本位的消极影响同样深重。引进一个人才,恨不得一年半载就能出有轰动效应的成果,否则,你就可能只是伪人才。如果科研规律服从长官意志,为人才服务的权力成为支配人才的绝对力量,那么,草包便易成“人才”,人才倒成了“草包”。据研究人员介绍,上海市科协课题组曾经对当地1100位海归人才做过访谈,结果显示,高达56.3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能力发挥一般。可见,在人才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实不少。有时为了表示对人才的重视,就奖励领军人物一个“官”做。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世上多了一个平庸的官僚,却可能少了一个有前途的专家学者。

  官本位体制机制及其意识形态,会给社会带来一个极直观然而几乎是灾难性的影响,那就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很多都对仕途趋之若鹜。多年以来,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居高不下即是明证。人才或准人才呈现如此流向,必然导致人才的结构性失衡。这就像战国的苏秦、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可以名重荣显,又有几人肯下功夫去“究天人之际”呢?而纷纷进入官场的青年,经过几年磨练,虽然曾有学术理想或远大抱负,最终不“泯然众人”的怕也不多。

  以上所列弊端,主观上没有、事实上也不可能否定30年来人才工作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但笔者以为,届时跻身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目标的实现,在一个很重要的维度上,也即是这十年间冲决官本位笼罩的完成。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